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不仅需要物质丰裕的支撑,更需要文明乡风的滋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将社会文明程度提升纳入国家发展目标,一系列顶层设计为乡村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从“千万工程”的生动实践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弘扬,南阳乡村正以文明为底色,绘就一幅形神兼备、内外兼修的振兴画卷。
移风易俗,以持久之力破除陈规陋习。文明乡风建设是一场“持久战”,需要滴水穿石的耐心与韧性。曾几何时,高价彩礼、厚葬薄养、铺张浪费、人情攀比等陋习像无形的枷锁,束缚着乡村的发展。如今,越来越多的村庄通过制定村规民约、成立红白理事会、开展文明积分制等方式,让新风正气蔚然成风。这些创新举措,让移风易俗从“政府推动”转变为“群众自觉”,文明新风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文化浸润,以乡土之韵滋养文明之花。乡村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活态传承,是文明乡风的深厚土壤。从非遗技艺的传承到乡村博物馆的兴起,从广场舞的普及到村晚的热闹,乡村文化正焕发新的生机。传统与现代对话,乡土与时尚交融,乡村文化不再是“被保护的标本”,而是成为推动发展的“动力源”。文化自信,让乡村在现代化进程中既保留“乡愁”,又充满活力。
合力共为,以责任担当凝聚振兴力量。文明乡风建设不是“独角戏”,而是“大合唱”。政府需发挥主导作用,完善基础设施、优化公共服务;企业应履行社会责任,通过产业帮扶带动文明提升;社会组织要搭建平台,引导群众参与志愿服务;村民更要当好“主角”,从“旁观者”变为“建设者”。
乡村之美,美在山水,更美在文明。当文明成为乡村的底色,当乡风成为振兴的引擎,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更是群众脸上的幸福笑容;感受到的不仅是传统文化的生生不息,更是乡村振兴的蓬勃力量。
文明,让乡村更美好;文明,让未来更可期。(评论员 郝春城)
编辑:赵若雨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南都时评|筑牢消防安全“防火墙”
下一篇: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