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既需产业强“筋骨”,更需文明铸“灵魂”。以文明乡风建设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对于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制度先行立规矩,让移风易俗有章可循。一段时间以来,我市聚焦高额彩礼、铺张浪费等沉疴陋习,以多元举措推进移风易俗,让文明新风浸润乡野,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持久精神动能。移风易俗从“软倡议”变为“硬约束”,构建起以“一约四会”为核心的治理体系。淅川县马蹬镇任沟村明确“亲属礼金不超200元”,方城县博望镇皮庄村则定下彩礼上限……这些接地气的制度设计,让文明办事有规可依、有据可循。
宣传浸润转观念,让新风正气入脑入心。加强宣传教育,根据乡村的发展特点组建宣讲团队,利用农闲时间走进田间地头和村民家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融入到村民生活中;强化示范引领和推动实践养成,通过开展各类文化教育活动,如道德讲座、乡村读书会等,让村民在轻松的氛围中自觉学习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党建引领贯穿文明乡风建设全过程,让党员成为推动文明乡风建设的关键力量。
实践落地见实效,让乡风文明赋能振兴。移风易俗的深入推进,为乡村带来深刻变革。例如,邓州市白牛镇故事桥村刘展家的“零彩礼”婚姻,让小两口轻装上阵攒下创业资金;新野县新甸铺镇新南村的集体婚礼成了文明新风的鲜活样本;方城县博望镇靳小苹这样的孝顺媳妇带动形成孝老敬亲氛围……当“红事简办、白事俭办”成为常态,村民们才能从人情攀比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精力投入产业发展,实现精神富足与物质富裕的双向提升。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所在。实践证明,移风易俗既要靠制度“压舱”,也要靠文化“浸润”,更要靠实践“落地”。唯有持续深耕文明土壤,让传统美德与时代新风共生长,才能为乡村全面振兴筑牢精神根基,让乡村既有发展的“速度”,更有文明的“温度”。(评论员 段 平)
编辑:赵若雨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南都时评|激活消费新动能
下一篇: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