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五位一体” 促进文旅深度融合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坚持“五位一体” 促进文旅深度融合
作者:  南阳大文化研究院

坚持“五位一体” 促进文旅深度融合

南阳大文化研究院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大力繁荣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为未来五年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擘画了宏伟蓝图。文旅融合是指文化、旅游产业及相关要素相互渗透、交叉融汇或整合重组,逐步突破原有的产业边界或要素领域,彼此交融而形成新的共生关系的现象和过程。文旅融合既是一种互动的要素资源整合、一种互补的产业价值创新,又是一种认同的动态优化过程、一种系统的多元方式融合。

  

  文旅融合具有两个关键要素:一是文,以文促旅,为文化添翼,即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文化需求是旅游活动的重要动因,文化资源是旅游发展的核心支撑,文化创意是提高旅游产品质量的重要途径,文化的生产、传播和消费与旅游活动密切相关。通过思想道德观念的提升、文化资源的利用、文化创意的渗透,提升旅游品位,丰富旅游业态,增强吸引力,拓展空间度,全面构建集生态、人文、休闲、度假、红色、康养为一体的全域文旅融合整体框架。二是旅,以旅彰文,为旅游铸魂,即旅游景区的文化打造。旅游业是文化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充分发挥旅游业产业化和市场化的优势,丰富文化产品的供给方式、渠道和种类,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市场的繁荣。发挥旅游的公众参与和广泛传播优势,扩大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受众和覆盖面,对内更好地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南阳作为文化名城和旅游大市,坚持文旅强强融合,其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创新融合发展

  

  文旅融合是一个系统工程,从产业价值链角度看,文旅融合有三种模式:互动延伸型融合模式、资源重组型融合模式、要素渗透型融合模式。创新文旅融合发展,要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路径:理念融合、机构融合、职能融合、场所融合、业态融合、产品融合、市场融合、交流融合、服务融合、管理融合。二是重点:文化景区、文博旅游、红色旅游、工业旅游、主题公园、历史文化名村名镇街区、特色文旅小镇、非遗旅游、旅游演艺、旅游产品、文化精品酒店和民宿。三是模式:旅游+文化设施建设、 旅游+文化活动、旅游+文化创意产品、旅游+文化传承、旅游+文化创新。四是目标:“宜融则融,能融尽融”。全面提升文旅资源利用力、创新力、涵育力、凝聚力、创造力和影响力。

  

  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是从国家层面推动的关乎国家文化发展大计、旅游市场繁荣的战略性举措,是最具潜力、最有价值,最立竿见影、最相得益彰的一篇大文章。

  

  凝聚各方力量

  

  促进文旅深度融合,需要各方凝心聚力。凝心聚力之关键是由融合的特质来决定的。融合是几种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体。如何融?融什么?谁来融?全域文旅融合的前提是力量的整合、资源的组合和各方的配合。合是力量、效率和创新。领导重视是成事之基,所以,凝心聚力首先是领导整合,一套领导班子,一份规划蓝图,一个实施方案,一套规章制度,一套考评办法,一套奖惩机制。在此前提下,整合部门、资源、要素、项目、市场、技术、平台,做到该合即合,不留死角。尤其是要统一思想认识,形成一个共识,让全市上下众志成城。文化认同是最重要的精神力量之所在,是人们在一个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形成的对本地区最有意义事物的肯定性体认,是凝聚这个地区共同体的精神纽带。因此,要让全市上下充分认识到文旅融合是区域经济的新引擎,是乡村振兴的主动能。通过开办“历史文化系列大讲堂”,深入持久地开展研讨、论坛、讲座、征文、访谈、吟诵和文化进机关、学校、企业、社区、农村等一系列活动,真正坚定文化自信,形成文化认同,炒热唱响,付诸成效。切实挖掘研究好文化资源,宣传推介好文化优势,开发利用好文化产业,让重视历史文化、尊重专家学者、珍惜文化成果、拓展宣传推介、加速利用转化成为一种浓厚的社会氛围。

  

  树立特色品牌

  

  一座城市虽然有多元文化,但应突出一个文化主题,这是区域文化的精髓、旗帜和标识,即实施品牌战略,树立特色品牌。品牌战略是为了确立并延续品牌的优势,而对品牌的目标及实现目标所用的手段进行的总体谋划。它是实现文旅融合、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品牌竞争方式、服务对象及内涵的总和。品牌是地域概念,是亮丽名片,是独一无二,更是竞争资本。

  

  如何打造品牌,让独特优势驰名中外?汉代是中国历史的辉煌时代,也是南阳历史的鼎盛时期。说起南阳的历史文化,人们自然会想到楚风汉韵;说起汉代历史文化,人们必然会想到南都帝乡。在近年兴起的城市汉文化热潮中,多地争先恐后做大两汉主题文化,除汉都西安(西汉)、洛阳(东汉)、许昌(汉末)、成都(蜀汉)外,刘邦故乡徐州、封地汉中也分别打出了“汉源之城”的牌子。作为西汉兴起地、东汉“龙兴地”和三国发祥地,南阳应以“汉兴”作为主题,突出一个“兴”字,更切实际,更具特色,更有说服力和影响力。

  

  由此可见,一个区域的文化定位,应该选取最为繁荣、最有影响、最具特色和排他性等要求和特征。品牌是独特优势,是文化自信,是文明传承;其打造的思路与方法是品牌定位、品牌规划、品牌塑造、品牌价值、品牌推介,尤其是品牌规划要有前瞻性、独特性、科学性、先进性。一切围绕“汉兴南阳”这个全国独一无二的特色品牌,在文化上做深层和系统的挖掘,在旅游上做精细和整体的开发,倾心整合,着力打造,让品牌叫响全国,走向世界。

  

  扩充文化内涵

  

  文化需要载体,载体需要阵地。如何让无形的文化看得见、摸得着,让人们在游山玩水的同时,又能感受到文化的神韵,给人以强烈的文化趣味性和体验感?南阳大文化研究院课题文章《关于在建设南阳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中彰显历史文化特色的建议》,曾提出了两个重点:一是打造一个品牌(汉兴南阳),让独特优势驰名中外;二是抢占一座高地,让博览之城呼之欲出。一座博物馆,就是一个磁场、一所学校、一部史书。作为保藏、陈列自然历史标本、物质及精神文化珍品的博物馆,对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具有重要作用,也是文化建设的硬件、吸引游客眼球的“明珠”。近年来,北京、西安、南京、武汉、大同等历史文化名城纷纷启动“博物之城”建设。第14届国际博物馆日主会场活动之所以选中武汉,主要是因为该市已建成博物馆之城,具备了两多:数量多,有各类博物馆124家,在副省级城市中名列第三;游客多,每年在武汉逛博物馆的达1000万人次。网络上,关于武汉市各家博物馆的信息更是海量,当地摄影家因拍摄博物馆文物而成为拥有数百万粉丝的博物馆摄影大咖。南阳遗址遗迹、圣贤先哲、人文景点、自然景观、资源物产众多,博物馆建设现状在全国地市级城市中遥遥领先,建设博览之城条件得天独厚,通过创新理念、整合资源、完善功能、有序推进,坚持拓展外延和丰富内涵双管齐下,用3~5年时间高标准建成50个以上独具特色、富有内涵的博物馆,真正打造成为名副其实、居全国领先地位的博览城市。

  

  在建设上,按照一统三分(统一规划,分类布局、分步实施、分级负责)的思路,将遗址、遗产、遗物三者统筹运作,把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静态文化遗产与活态文化遗产的保护有机结合。坚持新建、改建、扩建、迁建齐头并进。高水平建设一批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充分展示南阳历史文化、人文精神、民俗风情,提升城市品位和形象,促进文化、生态、旅游、经济等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在做增量的同时,挖掘和呈现建筑及藏品的价值,把现有的博物馆做精做优做深做独,不断增强专业性和吸引力,让人一眼惊千秋,一睹铭终生。

  

  赋能文旅产业

  

  赋能,意思是为某个主体赋予某种能力和能量。文化赋能是提升文化实力和活力的一种表现。

  

  桐柏三茶统筹取得了辉煌成就,赢得了国字号殊荣。三茶统筹既是融合,也是赋能。一片茶叶看到的是产品,但蕴含的是文化,彰显的是科技,形成的是品牌,拓展的是市场,体现的是融合。总结推广桐柏三茶统筹经验,紧紧围绕一个赋字,采取文化创意、文化包装、文化品牌、文化营销和文化活动等系列举措,使文化产业活起来、动起来、融起来、富起来、强起来。整体上要坚持从三大产业入手,文化赋能第一产业,赋予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林果业、食用菌、中药材、蔬菜等更多的文化内涵和新意,使种植不再是简单的传统种植,而成为更值得深思和欣赏的创意现代农业;文化赋能第二产业,突出传统文化与现代农产品加工业、特色产品制造业时尚融合,提升新产品外观功能设计和研发能力,使工业旅游和工业设计势头强劲,观赏和使用相得益彰;文化赋能第三产业,让旅游工艺消费产品和服务更加富有温度和情感,从而满足消费者日益提高的精神文化需求。让文化更广更快更有力地与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农业优势相融合,深入实施“仲景国医”“诸葛英才”“范蠡巨商”“科圣大工匠”计划,用文化和科技改造传统产业,包装特色产业,催生新兴产业,壮大支柱产业,丰富和振兴旅游产业。


编辑:贾红英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全面把握“五聚五提”战略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内容

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主管、南阳日报社主办 电话:0377-63135025 13603773509

技术推广合作 QQ:69500676 290428867 法律顾问:河南大为律师事务所 毕献星 任晓

豫ICP备12012260号-3    豫公网安备411303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