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刍议(论文)
作者:  苏翔


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魏冬喆

河南大学历来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式。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更是将这一理念贯彻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多年来,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宗旨,引导青年学子在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社会服务等各领域工作中争当排头兵和生力军,积极组织和动员学子们返回家乡参与实践服务家乡建设发展

其中,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便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学子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行动的重要平台,广大农村需要大学生注入青春活力,大学生也需要到农村去,在实践中践行理论,融入社会、了解国情,以青春之我,建设青春之中国。

 

回望铿锵步履

以青春活力建设美丽乡村

 

三下乡”是文化下乡、科技下乡、卫生下乡的简称。近年来,南阳籍河大学子积极参与三下乡活动,不仅展现了他们扎实的理论素养和强烈的实践意愿,更为南阳这片热土注入了新的活力。

南阳,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孕育了无数英才。南阳籍的河大学子,带着对家乡的深厚感情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刻理解,积极参与到三下乡活动中。他们深入农村基层,与农民群众亲密接触,了解农村的生产生活状况,为农村发展出谋划策。同时,他们也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知识带到田间地头,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农民群众宣传党的政策和方针,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他们用脚步丈量乡村振兴路,以奉献之姿践行担当和使命,将青春融入新时代的追梦征程。

今年寒假,南阳籍河南学子组建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走进南阳市镇平县石佛寺镇以青春之名,赴家乡之约共同寻访玉雕文化,见证乡村振兴新面貌。他们在赵河之畔回望来时发展路、在玉雕博物馆观文化传承之技艺、在国际玉城与玉器批发市场看车水马龙、在南阳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感受乡村振兴的勃勃生机。团队成员在实践中求知,在感悟中成长。期间明确了自身未来发展需要重点关注和掌握的问题,未来职业选择需要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同时也体会到了传统工艺流传千年艰辛与伟大,其背后是无数家乡人的默默奉献在实践中增强对家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并进一步锻炼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团队协作精神。青年学子志在四方,但无论走多远,也不会忘记来时的路——哺育我们的家乡,助力乡村振兴发展。在感恩家乡、服务家乡的过程中,肩负历史责任与使命,用行动书写最亮丽的青春华章!

 

翘首美好未来

以昂扬姿态续写辉煌篇章

 

南阳籍河大学子三下乡实践活动中擘画了一幅独属于南阳的青春画卷,不仅推动了南阳农村的现代化进程,也为南阳的乡村振兴和文化传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广大学子将先进的理念、知识和技术带到南阳的农村基层,为当地农民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视野和学习机会他们结合所学专业知识,为南阳的农业发展、文化传承、教育普及等方面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帮助,推动了南阳农村的现代化进程通过实践活动,深入了解南阳农村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积极为当地农民出谋划策,解决实际问题。他们的努力不仅提升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也促进了南阳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为南阳的乡村振兴贡献了智慧和力量。此外,南阳籍河大学子在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还积极宣传南阳的文化、历史和风土人情,提升了南阳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他们的实践活动不仅展示了南阳籍学子的风采和河南大学的办学成果,也为南阳的文化传播和形象塑造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南阳籍河大学子不仅走出书本,锻炼了自身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也深刻体会到了农村的发展变化和农民的生活状态。他们看到了农村的新气象和新风貌,看到了农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意识到了自己作为新时代青年的责任和使命,决心为家乡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展现出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也为河南大学赢得了荣誉和赞誉。他们的精神风貌和实际行动,无疑将成为更多南阳学子学习的榜样和动力。

未来,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三下乡社会会实践活动将继续保持其特色和优势,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不断书写新的辉煌篇章。同时,相信会有更多的南阳籍河大学子参与其中。继续传承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用自己的知识和力量为家乡的发展和进步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成为连接城市和农村的桥梁和纽带,推动城乡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以青春之力,创大美南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