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时评|简说“过年”与春节

关注南阳网
南都时评|简说“过年”与春节
作者:  方城县卫健委 孙洋

  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民间节日,也是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就是人们所说的过年。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称 (阴历)农历新年,俗称“过年”。过春节即过年这是现代国人普遍的认知。但是在中国历史上春节和过年并不是一回事,春节和过年成为同一个节日是从民国开始的事了,距离现在有百年多了。

  

  其实春节与“年”有很古老的传说。古时的年与现在人们所说的过年完全是两回事,那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古代春节起源于我国商周时期,是为了祭祀和农事活动,到汉武帝时才将立春这一天定为春节,将每年正月初一定为元旦,历经隋、唐、明、清各代一直沿袭到民国初。可见,古时候,春节并不是农历新年,并且叫法混乱。农历正月初一被称为春节(老百姓称为过年)是近代的事。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最后一个封建清王朝统治,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被称为春节。也就是从这时起元旦和春节才有了相对应的时日被特定使用,而不被混淆。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使用“公元纪年法”,将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自此以后,春节作为农历新年便被保留下来,成为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12月22日,第78届联合国大会将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

  

  在民间传说中,很久以前,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让人们惊恐万分。有一年除夕有一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当“年”又来时,这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大惊失色,再不敢往前凑了,狼狈逃蹿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后来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现在,每到春节,人们家家户户贴春联、祭灶神、挂灯笼、放鞭炮、拜年、发红包、小孩儿们穿着新衣吃着年糕、糖块,亲人们团聚在一起吃着饺子、年夜饭美食,看着春晚,个个脸上都洋溢着节日喜庆享受着春节团圆、家庭团聚、朋友相聚、共叙天伦的难得和幸福时刻。此时还是欢庆新年、祭祖、祈求丰收的重要时刻。而对于离乡游子来说,更是通过手机、网络等途径,向亲朋好友表达祝福和思念,这些活动都蕴含着浓浓的中国民风民情。

  

  综上所述,过年是一种时间的标志、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情感的凝聚、一种精神的寄托。它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一种情感的纽带、一种精神的寄托。承载着人们对家庭、亲情、友情、未来的美好祝愿。通过过年,人们传承着历史的文化和智慧,维系着家族的团结和亲情,表达着对未来的希望和憧憬。


编辑:赵若雨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主管、南阳日报社主办 电话:0377-63135025 13603773509

技术推广合作 QQ:69500676 290428867 法律顾问:河南大为律师事务所 毕献星 任晓

豫ICP备12012260号-3    豫公网安备411303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