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丨新野县城郊乡袁庄村的新年新气象
作者:  贾龙海

新春走基层丨新野县城郊乡袁庄村的新年新气象

 

农历新年将至,新野县城郊乡袁庄村装扮一新。过去,袁庄村是一个偏僻落后的村,近年来,通过发展蔬菜产业,村里旧貌换新颜,群众对于袁庄村的美好新生活充满信心。

袁庄村位于县城南部5公里,毗邻白河,全村辖8个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5399人,耕地面积5600亩曾经,班子不稳定,一盘散沙是袁庄的真实写照。支部书记换了6任,群众信访居高不下。袁庄村通过抓党建、强堡垒,围绕蔬菜产业搞发展,如今,村里产业兴旺,先后获得省级健康村、市级文明村、县级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近年来,袁庄村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新建道路、兴修水利,完善农田基本设施,优化蔬菜种植结构,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庄村党支部书记李子凡说,村里先后复垦士地57亩,新温室大棚1500,高标准建设1200亩蔬菜产业园核心区,全村设施蔬菜占比76%,同时,邀请中国农科蔬菜花卉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深田间地头,普及种植新技术,引进寿光黄瓜等高附加值新品种12个,菜农亩均收益2万元以上。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袁庄村挨着白河,沙土地就适合种菜。”本村蔬菜经纪人李改良娓娓道来,说起袁庄村的蔬菜种植历史蔬菜交易市场最初形成于上世纪80年代,菜农收获后就近交易,后形成市场,并逐步发展至现在的规模。

“今年种了五六亩地的笋,笋的价格之前也可以,都是1块多以上,还有六亩多地的西兰花儿,价格也可以,净花儿都卖到两块多,还有二亩多地的有机花菜,价格都是1块多以上,收入是相当可观!”袁庄村蔬菜种植户周焕停说。

蔬菜收购商常晓光是从襄阳过来的,每天来这里收莴笋、芹菜、有机花菜、西兰花等。

在不远处的袁庄村蔬菜示范产业园里,种植户李保林早早就给自家大棚安装好了棚膜支架,加盖了双层防寒膜。

袁庄村蔬菜种植户李保林告诉记者:“这次降温,我们大棚使用了双层薄膜,效果就是为了蔬菜新鲜也保暖,大棚内温度10~15度之内,效果比较明显。”

新的一年,袁庄村村民们充满干劲,对于农村的美好新生活充满信心。

据了解,袁庄村“空心村”整治为契机,向土地要效益,盘活集体闲置土地资源150亩,以租赁形式入股专业种植合作社,扩展蔬菜种植面积,增加村集体经济收益。

成立佰蔬达蔬菜有限公司,联合宛绿蔬菜专业合作社和绿健农业有限公司,通过农户绑定合作社、合作社绑定龙头企业,稳定建立“双绑”机制,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推动小农户进入大市场,促进群众持续稳定增收,村内蔬菜近销襄阳、郑州、武汉,远销拉萨、满洲里、西双版纳等地。

加大特色品牌建设力度,积极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工作,提高蔬菜附加值和竞争力。菜农亩均收益2万元以上,村集体年增收101万元全村蔬菜种植热情空前高涨全村蔬菜年产值达1.2亿元。

 

全面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美丽乡村项目全面实施,改造提升主干道2000余米,架设路灯120余盏,美化墙体3000余平方米,栽种绿植2000余株,村内面貌焕然一新。

向上争取政策性项目资金372.6万,高标准建设冷库4480立方,解决蔬菜冷储保鲜问题。

整合道路、边沟和废弃坑塘,平整土地20亩,筹措资金180余万元,新建蔬菜交易大棚43座7000余平方米,规范蔬菜交易场所。

 

高标准打造蔬菜园核心区1200亩,建设十里蔬菜长廊,提升配电房、机井等基础设施。目前,袁庄村已逐步形成种植规模化、品种优质化、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的蔬菜产业发展格局。(王凯 修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