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瞩目南阳 ——纪念毛泽东诞辰130周年
作者:  王柏林

毛泽东瞩目南阳

——纪念毛泽东诞辰130周年

 

南阳,历来为兵家必争之战略要地。无论是在革命战争时期,还是在和平建设年代,南阳都受到了毛泽东的高度关注。从毛泽东运筹南阳战役、战斗所亲拟的一封封电文中,从他为庆贺南阳解放所作的《中原我军占领南阳》这一著名新闻述评中,从他对南阳解放后的持续关注和关怀中,无不折射出一代伟人毛泽东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心系人民、心怀天下的领袖风范。毛泽东对南阳的重视、关注和厚爱,至今仍萦绕在我们的脑海里,时时唤起我们对他的无限怀念。

调遣三军会师桐柏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继续推行内战方针,调集国民党军队20多个师和9个游击纵队的兵力,疾速从四面八方向中原扑来。虎踞在鄂豫边的新四军第五师根据中共中央积极应付内战的指示,转移至桐柏山区。1945年9月,毛泽东以中央军委名义电令八路军三五九旅南下支队由广东迅速北上桐柏山区;同时,电令领河南军区部队,由豫西火速南下桐柏山区向新四军第五师靠拢;10月9日,毛泽东又电令冀鲁豫军区水东八团南下桐柏山区,迅速向新四军第五师靠拢。

10月20日,新四军第五师发起桐柏战役。先后攻克桐柏县城、桐柏之固县和平氏两个重镇以及湖北省随县北部之新城,至此,河南省桐柏县和湖北省随县北连成一片,为向桐柏山区汇集的各部队开辟了一个比较广阔的根据地。

10月24日,新四军第五师、三五九旅南下支队和河南军区部队六万雄师在桐柏胜利会师,大大加强了中原地区的军事力量。24日晚,毛泽东以中共中央名义致电郑位三、李先念庆贺他们占领桐柏。10月28日,新四军第五师第十三旅、十五旅顺利解放了枣阳县城,取得了桐柏战役的又一胜利。30日,根据中共中央指示,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原军区和中原行署在桐柏叶家大庄宣告成立。郑位三、李先念、王首道、陈少敏、王震为中原局常委,郑位三任代理书记兼军区政委,李先念任军区司令员,许子威任行署主任。同时将主力部队整编为两个野战纵队和3个独立旅。

10月31日,毛泽东以中共中央名义致电中原局,嘉勉中原部队会师和解放桐柏、枣阳等地的胜利。并指出:“中原部队会师后,应更加团结一致,为创造中原地区的新局面,配合华北、华东、东北的斗争,粉碎国民党的进攻,制止内战,建立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而奋斗!”这给中原军区部队以极大的鼓舞。

为了避敌锋芒和更多地拖住敌人,中共中央及时指示三军主力转移至平汉路东,向湖北宣化店地区集结,并在此坚持到全面内战爆发,将国民党30万大军拖在中原地区达10个月之久,圆满实现了中共中央迟滞敌人主力北进的战略意图

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蒋介石撕毁停战协定,悍然派重兵对中原解放区发动大规模进攻。当晚,中原军区部队根据毛泽东与中共中央的指示,分南北两路突围 8月初,中原突围部队在李先念、王震率领下突破五防线,进入陕南,胜利完成战略转移任务。

指挥陈谢兵团开辟豫陕鄂解放区

1947年6月30日夜,刘(伯承)邓(小平)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拉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为了支援、配合刘邓大军,7月19日,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接见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司令员陈赓。毛泽东指出:“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一定搞得敌人手忙脚乱,到处调兵去堵;胡宗南又被牵制在陕北,陷入绝境。豫西敌军不多,是个空子,师出豫西是有战略意义的。进去以后应当放手发展,东面配合刘邓、陈粟,西面配合陕北,东西机动作战,大量歼灭敌人,开辟豫陕鄂根据地。”8月下旬,陈(赓)谢(富治)兵团强渡黄河成功,乘胜向陇海路发展,并相继取得一系列重大胜利。毛泽东从9月4日至10月21日,亲自向陈谢兵团发电8封之多,沉着、坚定地指挥着陈谢兵团开辟豫西。

10月29日,陈谢兵团前委决定发起伏牛山东麓战役。11月1日至5日,陈谢兵团接连攻克临汝、宝丰、鲁山、登封、叶县、陕县、南召、方城等县城,兵临南阳一带。连反动的国民党《河南民报》也惊呼解放军“攻城陷地,如入无人之境”。 11月26日,伏牛山东麓战役解放18座县城,歼灭国民党正规军和地方团队1.2万余人的辉煌战绩而胜利结束

伏牛山东麓战役的展开,震惊了将介石和国民党军事当局,遂急令李铁军率第五兵团的整三师、第二十师等部共7个旅的兵力,气势汹汹地扑来,妄图在南阳歼灭陈谢兵团。

11月8日,陈谢兵团前委在南召县召开扩大会议,制订了“豫西牵牛”的作战计划。11月14日,“牵牛”部队从南召出发,向西奔袭镇平县石佛寺,攻克镇平县城,炮轰内乡县城,迷惑引诱李铁军部向西,把该部牵进伏牛山腹地。12月25日至26日,国民党李铁军部的第五兵团和整编第三师被陈赓兵团和华东野战军围歼于遂平、西平之间的祝王寨、金刚寺地区。

毛泽东得知整三师被歼,欣喜不已,遂于1947年12月29日致电粟裕、陈赓、谢富治:“庆祝你们歼灭敌第三师的大胜利。”

1947年11月初,中共豫陕鄂后方工作委员会、豫陕鄂行政公署和后方司令部成立,到11月底,全区共成立7个地委、专署、军分区和39个县委、县政府,其中,六、七地委、专署和军分区分别在南召县李青店和方城县太尉庙成立。初步形成以伏牛山为依托,以豫西南为中心,地跨豫陕鄂三省的解放区,这是陈谢兵团成功贯彻毛泽东“开辟豫陕鄂根据地”战略决策的结果。

电贺十纵进入桐柏区

刘邓大军挺进中原后,为了加强机动作战力量,晋冀鲁豫中央局和军区遵照中共中央指示,于1947年7月2日作出决定,成立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八、九、十、十一、十二5个纵队。除第八纵队留在华北作战外,其余均相继南下,加入中原作战行列。其中,第十纵队下辖第二十八旅、二十九旅和三十旅,共19800余人,王宏坤任司令员,刘志坚任政治委员。8月5日,毛泽东亲拟电稿,询问十纵的组建情况、驻地位置和南征的准备工作。9月1日,纵队宣告成立。

1947年10月14日,十纵直奔大别山,增援刘邓大军。于11月29日在光山县何畈同刘邓大军会师。12月3日下午,刘邓首长接见十纵连以上干部,命十纵于当晚9时出发,到桐柏区开展根据地。十纵接到命令后,全体指战员和分配到桐柏区1000余名南下地方干部,立即于3日夜兵分两路,冒雨向桐柏区进发。12月12日,十纵南北两路大军一路拼杀,突破重围,在湖北省应山县的浆溪店会师。13日,在浆溪店召开了团以上干部会议。会议根据中原局指示和刘邓总部的命令,宣布成立中共桐柏区委员会、桐柏区行政公署和桐柏军区。根据开辟和建立桐柏解放区的要求,浆溪店会议同时宣布成立一、二、三地委、专署和军分区。

12月15日,第二十八旅八十四团远程奔袭桐柏县城,大获全胜,同时相继解放枣阳,攻陷泌阳,占领唐河,奔袭新野。至21日,7天之内连克5座县城,歼灭了大批反动地方武装,摧毁了国民党地方政权,加快了桐柏解放区的开辟。为此,毛泽东以中共中央名义于1948年1月1日致电刘伯承、邓小平:“庆祝十纵在桐柏之胜利。”

庆祝邓县解放

在桐柏军区部队接连取胜的强大攻势下,桐柏区各县民众自卫总队、保安团等反动武装纷纷向边沿地区逃窜,分散隐蔽,唯独邓县反动头子丁叔恒(外号丁大牙)纠集11个民团和1个直属大队计1.3万余人据守邓县县城,企图依托坚固的工事负隅顽抗。邓县系宛西重镇,是南阳、襄阳、老河口3个军事重地的连接点,战略地位极为重要。为此,桐柏区党委决定发起邓县战役。

邓县县城内、外两道城墙,城高三丈,墙厚丈余;内外城均有护城河环绕,河宽六丈,水深丈余;城墙至护城河之间,鹿砦、地雷密布,500多个明碉暗堡布于城墙各处。对此,丁叔恒曾自诩道:“邓城之固,真如铜墙铁壁,可谓固若金汤,任何军队都不可能摧垮或越雷池一步,可谓万无一失之城也。”

1948年1月9日,桐柏军区部队发起邓县战役。首次攻城受挫后,解放军官兵认真总结教训,用人民群众支援的箱子、柜子装满泥土,放在地上一边向前推进,一边挖掘堑壕、交通壕和掩体等工事,接近城墙。与此同时,水手班在班长郭永生的带领下,冒着严寒,毫不畏惧地跳人刺骨的河水,机智地躲过敌人的射击,终于摸清了水闸的情况,并潜水连续爆破成功,护城河水位很快降到了一米以下,攻城的最大障碍得以消除。

15日17时半,总攻开始,轻重机枪、迫击炮在各团爆破组连续炸掉外围的碉堡后,集中火力射击。攻城突击队跃过护城河,搭好梯子,迅猛登城,攻入外城,后续部队紧紧跟进,并迅速向纵深穿插分割。攻城部队在歼灭外城守敌后,调整部署,16日凌晨突然向内城发起攻击,经过激战,全歼守敌。

此役,除丁叔恒率少数人逃窜外,共歼敌12个团,共计6900余人。缴获迫击炮2门,轻重机枪65挺,步枪、手枪5200余支,各种子弹68万余发,电台3部及其他大批军用物资。

毛泽东闻讯后欣然提笔亲拟贺电:“庆祝你们攻克邓县歼敌六千余。”

命令“首先夺取宛西四县”

刘邓大军在基本完成战略展开,并在大别山地区站稳脚跟后。中央军委命令刘邓率兵团主力跳出大别山,与陈谢、陈(士榘)唐(亮)兵团密切配合,在淮河、汉水、陇海线之间,寻机歼敌。遵照中央军委的指示,刘邓大军除留一部分在大别山坚持斗争外,其主力部队于1948年4月初,转移到豫西叶县、宝丰、方城一带。鉴于中原野战军主力跳出大别山转移到豫西地区的形势,国民党军队的部署也作了相应的调整,国民党胡琏兵团和张轸兵团分别行进到临颖、西平、驻马店和确山一带,企图寻找解放军主力作战。

1948年4月16日,中央军委根据国民党军队的部署,由毛泽东亲自拟稿电示刘邓,你们“新行动方向是豫西南、鄂西、鄂西北及整个汉水流域,歼灭分散之敌,调动平汉线以东之敌向平汉线以西,以利粟裕兵团行动,不要企图在平汉线附近和数个师集中之敌作战,而应远离集中之敌,到有分散敌可打之地区去作战”。并特别指出,应“早日向西南”“首先夺取宛西四县,然后出汉水”。

为了贯彻毛泽东的指示,1948年4月19日,刘伯承、邓小平在叶县郭店镇召开各兵团首长会议,研究宛西作战的行动计划,决定由陈赓统一指挥宛西作战。5月3日至17日,宛西战役在陈赓统一指挥下具体实施,经过激烈战斗,华东野战军和桐柏军区部队再克邓县,俘敌4600余人。同时,在中野四纵的强大攻势下,镇平、内乡、淅川等县被迅速解放。

宛西战役,历时15天,攻克5县、4镇,歼敌正规军9700余人、地方反动武装1.2万余人,解放了宛西和鄂西北的广大地区,使桐柏解放区和豫陕鄂解放区联成一片,为后来解放军向西南机动,直接威胁国民党长江中游和大巴山防线,以及向东出击,寻机大量歼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亲自安排周恩来鼓励宛东等战役的胜利

1948年5月,张轸率部进人南阳境内,支援宛西反动武装。5月17日,他赶到新野时,宛西战役已经结束,张轸则对新野、镇平、内乡一带进行疯狂的“扫荡”。中野二纵、四纵预设在内乡县城与西峡口之间歼灭之。但张轸兵团行进到内乡后,立即快速行军,途径镇平,移师南阳城。此时,胡琏兵团也已进到临颍地区。根据这一态势,中央军委指示中原野战军钳制胡琏兵团于平汉路以西,使其不能北上,以利于粟裕兵团南下。

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中原军区首长刘伯承、邓小平、陈毅决定发起宛东战役,以攻敌所必救的战术,采取围城吸援、打援的办法,钳制胡琏兵团于漯河以南地区,吸引张轸兵团东援,在其运动于赊旗镇南、唐河以东地区时歼灭之。5月25日,宛东战役开始。27日,由中野第一、二、六纵队组织的东集团以浩大声势包围确山,实施佯攻。胡琏恐确山失守,平汉线被切断,忙南下增援;张轸深知确山为信阳北面屏障,一旦失守将危及自己老巢,也率部东援。运动中,第五十八师师部和一八三旅两个团及直属部队5000余人,被华野十纵、中野二纵及桐柏军区主力包围在马刘营地区。3日凌晨,主力部队对敌发起总攻。经过两个小时激战,全歼敌五十八师师部和一八三旅及直属队。

宛东战役,共歼敌1.2万余人,给张轸兵团以沉重打击。为中原决战开辟了广阔后方,加快了中原决战的进程。百忙中的毛泽东获悉宛西、宛东及江汉三大战役胜利的消息后,嘱托周恩来起草电文,祝贺中原野战军的胜利。周恩来遵照毛泽东的指示,当日以中共中央名义发来贺电:“庆祝你们最近在宛西、宛东和江汉连续三次歼敌,并解放豫陕鄂广大地区的胜利。尚望继续努力,为消灭蒋敌解放全中原而战。”

 

亲自报道南阳解放

 

宛西、宛东战役以后,整个南阳地区除南阳城外,已全部被中原野战军占领。人民解放军的接连胜利,使国民党华中“剿总”白崇禧深知南阳城难保,于1948年10月下旬就曾电示国民党第十三绥靖区司令王凌云速作撤退准备。11月4日,王凌云部弃城狼狈逃跑,南阳城不战而克。当晚,人民解放军进驻南阳城,南阳这座古老的城市,从此回到了人民的怀抱。

远在西柏坡的毛泽东,是在11月4日晚通过电文得知南阳解放的。一向重视并花费心血经略的中原战略要地 --南阳被攻占的消息,使一代伟人夜不能寐,浮想联翩他从南阳的解放思索到整个中原战局的飞速发展,从即将进行的淮海大战联想到中国革命即将到来的胜利曙光,更是激情澎湃,文思泉涌,遂奋笔泼墨,挥毫撰写了《中原我军占领南阳》这篇述评新闻,文中指出:“南阳为古宛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在南阳一带。在过去的一年中,蒋介石极重视南阳,曾于此设立所谓绥靖区,以王凌云为司令官,企图阻遏人民解放军向南发展的道路。”从历史的角度极言南阳战略地位的重要,然后笔锋一转,盛赞解放南阳意义之重大,指出:“去年七月,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实行英勇的进军以来,一年多时间内,除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以外,最大的成绩,就是在大别山(鄂豫区)、皖西区、豫西区、陕南区、桐柏区、江汉区、江淮区(即皖东一带)恢复和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并极大的扩大了豫皖苏军区老根据地。除江淮军区属于苏北军区管辖外,其余各军区,统属于中原军区管辖。豫皖苏区、豫西区、陕南区、桐柏区现已连成一片,没有敌人的阻隔。这四个军区并已和华北连成一片。我武装力量,除补上野战军和地方军一年多激烈战争的消耗以外,还增加了大约二十万人左右,今后当有更大的发展。白崇禧经常说:‘不怕共产党凶,只怕共产党生根’,他是怕对了。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这时,毛泽东用大江东去的气势写道:“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固守各个孤立据点内的敌人,如像开封、南阳等处,不得不被迫弃城逃窜。南阳守敌王凌云统率的军队是第二军、第六十四军以及一些民团,现向襄阳逃窜。襄阳也是国民党的一个所谓‘绥靖区’,第一任司令官康泽被俘后,接手的是从新疆调来的宋希濂。最近宋希濂升任了徐州的副总司令兼前线指挥所主任去代替原任的杜聿明。杜聿明刚刚从徐州飞到东北,一战惨败,又逃到了葫芦岛。王凌云到襄阳,大概是接宋希濂当司令官。但是从南阳到襄阳,并没有走得很远,襄阳还是一个孤立据点,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

这篇千言文章,指点江山,话古论今,洋洋洒洒,大气磅礴,显露出一代伟人的宏大气魄和博学才识。从那激扬文字、流畅笔墨中,我们可以看出毛泽东对南阳战略地位之重视,对南阳历史文化之熟悉,对南阳山水之钟情和对南阳人民之厚爱。

 

永远和南阳人民心连心

1953年4月11日凌晨,南阳全区突然降了一场罕见的“黑霜”,全区13县1121万亩麦田不同程度受灾,占麦田面积总面积的90%以上,有县麦苗几乎全部被冻死。这对刚刚分到土地、完全靠天吃饭的农民们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心系全国、日理万机的毛泽东主席得知南阳遭受霜灾的消息后,当即作出指示,要求受灾地区迅速组织人民群众开展生产自救,同时要求全国支援河南灾区,帮助灾区人民战胜霜灾,共渡难关。根据毛泽东的指示,政务院立即从东北、北京、天津、内蒙古、湖南、湖北、四川等地调集粮食支援灾区,并派出中央慰问团深入灾区向灾民慰问。中央慰问团到南阳后及时向灾民传达了毛泽东主席的指示:灾区人民不要担心害怕,不要做逃荒的打算,不要采用变卖牲口、农具等破产度荒的拙笨办法;各级人民政府要领导人民群众生产自救,共渡难关。

毛泽东对南阳灾民无微不至的关怀,全国人民的无私支援,迅速转化成南阳人民战胜灾害的巨大精神力量。在南阳地委的领导下,南阳人民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拼搏,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霜灾的损失,创造了大灾之下无灾民的人间奇迹。

1958年8月6日,毛泽东视察新乡县七里营人民公社后,乘专列离开新乡赶赴郑州等待河南省委副书记史向生汇报嵖岈山人民公社情况时,毛泽东在途中听完河南省委书记吴芝圃的工作汇报后,提到了南阳的卧龙岗,说那可是诸葛亮躬耕的地方,希望能前去看看。

当时,正值盛夏酷暑,郑州至南阳之间没有通火车,交通不便,道路坎坷,再加上刚下过大雨,河水暴涨,车辆根本无法通行。据此,在场人员均不同意毛主席马上视察南阳,毛主席坚持说,古人说“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南阳不通车,我可以骑驴去嘛!

8月7日凌晨4点,毛泽东接见史向生,听完关于岫岈山人民公社的情况汇报后,和史向生上了一辆汽车向南阳方向奔驰。7时30分,轿车行至许昌地区襄县境内时停了下来。只见前面有12辆拉煤车排成长队,其中一辆捷克产“大依发”牌货车翻倒在道路正中,煤散落一地,挡住了前行的道路。毛泽东知悉路况后,走下汽车,直朝一片茂密的庄稼地里走去。环顾四周丰收在望的庄稼,他用手丈量了谷穗的长度,随同的摄影记者迅速抢拍了这个镜头。因交通阻塞,毛泽东只好取消了去南阳的打算。

毛泽东视察南阳虽未如愿,但他对南阳的关注一直未变。1958年9月,毛泽东派李先念到南阳视察。1958年11月初,毛泽东在郑州主持第一次郑州会议期间,曾亲切地拉着南阳县县委书记魏兆铭的手,详细地询问了诸葛亮茅庐的现状和南阳人民的生活情况。

南阳,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最终未能印上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足迹,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但毛泽东心系南阳、关怀南阳的深情厚意,将永远印在南阳人民的心中。承接一代伟人毛泽东对南阳的瞩目、厚爱,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莅临南阳视察调研,对南阳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一系列的指示。南阳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南阳人民,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以领袖的关怀关心关爱为动力,正在奋力谱写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历史新篇章。

(供稿:中共南阳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执笔:王柏林)毛主席1.jpg毛主席2.png

第二张是:毛泽东撰写电文,第一张是:《中原我军占领南阳》手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