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悠悠碧水贯古今
作者:  华文海 段潇博

悠悠碧水贯古今

华文海 段潇博


南阳属典型的季风大陆半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市内河流众多,分属长江、淮河、黄河三大水系,全市主要河流有丹江、唐河、白河、淮河、湍河、刁河、灌河等,水储量、亩均水量及人均水量均居全省第一位。桐柏县桐柏山主峰太白顶的西北侧河谷也是中国七大江河之一淮河的源头。母亲河白河穿越南阳中心城区,形成了北方城市少有的万亩碧水扬波的壮观景象,它与横卧城区北部的独山相呼应,构成了一幅“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的山水画图,成为南阳一张闪亮的城市名片。

南阳水利工程古今闻名。烟波浩淼一碧万顷的南阳丹江口水库是亚洲第一大人工湖,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和渠首所在地。水库总面积846平方千米,被称为汉江的天然水位调节器,有“亚洲天池”之美誉,水库源源不断的为河南、河北、天津、北京四省市的20多座城市调来甘甜之水,有效缓解中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局面。

而南阳先民早在汉代兴修的水利工程同样功在千秋。南阳水利的真正大发展是从西汉后期开始的,这得力于被誉为“召父”的南阳太守召信臣。汉武帝以后政府财务衰落,水利事业渐归沉滞,仅在地方官倡议下偶见实施。召信臣迁南阳太守,大力推行“劝民农桑,去末归本”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召信臣深知水利的重要,他外出巡察时,特别注意各地的地势、山泉的大小、河流的走向、塘堰的分布,并绘制成一幅水利施工图,然后组织民工逐年按图兴修引水渠堰。几年中,“开通沟渎,起水门提阏凡数十处,以广溉灌,岁岁增加,多至三万顷”,初步形成了一个规模较大、效益显著的南阳灌区。召渠是以召信臣名字命名的人工开挖的灌溉系统,它是在白河上筑坝引水,干渠长80公里,支渠纵横交错,效益面积曾达到200多万亩。召信臣在南阳大兴水利奠定了日后区域内农业发展的基础。自此,白河流域成为两汉时期兴起的一个农业经济大区。

西汉兴于汉中,东汉兴于南阳。东汉初期,刘秀采取了一系列向农民让步、发展生产的经济政策。南阳作为帝乡,迅速从战乱和灾荒中恢复起来。建武七年(公元31年),杜诗任南阳太守。“南阳帝乡多近亲”,豪强云聚,杜诗“性节俭而政治清平,以诛暴立威”。他在总结以往治水经验的基础上,以前任治水地方官为榜样,组织民工,修治陂池,广拓土田,对西汉召信臣时所筑的陂、堰、坎、渠、池加以修复和发展。结果,郡内陂泽棋布,田间沟渠纵横,堤埂相连,就是无雨也不缺水,无论水田、旱田均不受旱涝影响,各种庄稼、瓜果可以随季节而成熟,南阳郡也因其利而富裕。东汉中期张衡作《南都赋》,盛赞南阳水利:“于其陂泽,则有钳卢、玉池、赭阳、东陂,贮水渟洿,亘望天涯。”“其水则开窦洒流,浸彼稻田,沟浍脉连,堤塍相君”。

时下,南阳迈出通江达海的新步伐,对加快内河水运项目推进,构建“空水铁公”四位一体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推动交通区位优势向枢纽经济优势转变具有重要意义。唐白河航道是全省“一纵三横九支”总体布局的“一纵”,是建设豫西南地区出海水运通道、发展汉江生态经济带的重要依托。项目建成后,可形成长达80余公里、载重1000吨级的三级航道,从而极大地完善长江流域综合运输体系,成为豫鄂两省经济、高效、便捷的物流运输大通道、经济发展大动脉、融合发展大纽带。

大美南阳,这一片天空,这一脉土地,这万亩碧水,从古至今都美不胜收,而南阳的未来更将欣欣向荣华美绽放,让我们怀着深深的热爱之心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