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讲座,两位“荒古”推门人,十多位南阳作家及文学爱好者,开启一次远古文明的对话——
寻华夏之根 探文明之源
全媒体记者陈菲菲 记者李金玺
一堂讲座,两位“荒古”推门人,十多位南阳青年作家及文学爱好者,开启了一次与史前文明的对话,共赴一场探寻南阳远古文明的旅行。
12月2日,南阳远古文明遗址遗迹座谈会在南阳市文联开讲,中国先秦史学会古文明研究与保护中心的研究者张建国、蓝成云受邀,结合自身的调查、研究、论述,围绕黄山遗址的考古发现、南阳远古文明(岩石文化)的探索发现,向与会的作家、诗人以及文学爱好者们,介绍南阳远古文明遗址遗迹的探索发现、研究成果,共同探讨南阳远古文明遗址遗迹之于中华文明探源的重要意义。与会作家感慨与南阳历史文化的深沉厚重,纷纷表示,要用文字的力量,为南阳远古文明的挖掘、保护、宣传助力。
与远古文明对话 李金玺 摄
考察爻窝记事符号 资料照片
一堂讲座,讲述文明探源的南阳解读
一层黄土一段史,当一件件玉料、陶瓮、骨骸露出真容,这段跨越了仰韶、屈家岭、石家河的岁月,被叠垒书写进南阳黄山史前文化遗存的地层书页中。南阳黄山遗址,一处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玉石器制作特征鲜明的中心性聚落遗址,出土了5000年前的房址、6000年前的粮仓、7000年前的玉器、疑似宫殿遗址的7000年的房址……遗迹规格之高、内涵之丰富,见证了南北文化交融发展的文明进程,是中华文明探源的关键性遗址,也从考古学的角度再次证明了“六通四辟 毓文致远”的史学论断。张建国娓娓道来,从侦查学、考古学的角度讲述南阳黄山遗址在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的历史长河中的重要地位及特殊意义。
远古天文台、天文星象图、远古“王宫”、文字雏形、生殖崇拜、祭祀场所、各类排列规则的未知爻窝、钺璜图案、天圆地方图……南阳岩石文化遗存丰富,其数量之多、分布之广、类型之丰、形制之奇,令人震撼。播放的PPT里的一张张图片勾勒出一幅文献之外的历史地理画卷,吸引了与会者的目光。蓝成云如数家珍,讲述每一处遗址遗存的发掘与发现,解读南阳岩石文研究成果的每一点一滴,让与会人员一点点走近文明探源的南阳答案,唤醒着人们对远古文明的探寻。
南阳远古文明是华夏文明一颗耀眼夺目的明珠。从文明起源到文明曙光初现,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从混沌蒙昧到开化文明,远古“南阳人”在这一方热土上开辟草莱,生生不息,创造辉煌灿烂的原始文明,一步步照耀华夏的历程。南阳远古文明踏着南召猿人的足迹汇聚成历史的力量,推动着人类的进程、华夏文明的源起与传播,形成一种多元一体的文明体系。这种强大的凝聚力和内部活力,使南阳成为华夏文明的肇始地与引领者。
一次发现,打开南阳远古文明的研究之门
2010年2月底,北京大学客座教授、方城籍考古学者马宝光回乡探亲时,发现当地有大量凹穴岩画,圆凹穴、方穴、不规则凹穴网格状纹、沟槽、玉璧形大碾盘、沟槽连圆凹穴、大小脚印、女阴、男根……散落于方城大地上的岩书岩画一经发现,便立即引起了方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聚焦了国内众多岩书岩画学者关注的目光,南阳岩石文研究自此拉开序幕。
从方城到职教园区(原鸭河工区)、到卧龙、到南召、到唐河、到内乡、到镇平……随着对南阳岩石文研究的深入,一个合乎演化进程的答案昭然若揭:在有文字记事的远古时代之前,一个有着统一信仰崇拜的多氏族部落集群便生活于此,他们从茹毛饮血的旧石器时代走来,在河洛至汉淮之间的广大区域繁衍生息,丘陵与平原之间水草丰美,他们摒弃了居无定所、朝不保夕的渔猎采集生活,进入播种收获的农耕文明,进入加工制作精细工具的新石器时代。于是,氏族逐渐演变成社会,房屋乃至宫殿建成了,部落进而演进为国家。石生夏启的传说象征着农耕民族对给予自己第二次生命的石质工具的崇拜与崇敬,这种敬仰体现在脚下——他们用无比虔诚之心,不惜耗费巨大的时间和精力,在岩石上刻凿出无数的浅穴、沟槽,表达对天地赐予生机的感恩,或模拟出心目中最神圣的生殖器图案,表达对部落生生不息的祈福祝愿……
一个群体,仍在挖掘厚重南阳的文明之光
时至今日,白振国、张建国、蓝成云、张长运、郭起华、孙宝瑞、李迎年、郑毅、周付祥等十几位中国先秦史学会古文明研究与保护中心的研究人员仍在披荆斩棘呕心沥血探寻中华文明的根脉,寻找着南阳的答案。他们跋涉在南阳的山水和荆棘中,走进荒山野岭,穿越草木与风声,一次次凝神注视那些远古的凹穴、刻符、形象图、生殖巨石、巨石遗迹等不同形态的岩画,一遍遍感受远古祖先超群的智慧和文明的先声,一遍遍聆听远古祖先无声胜有声的话语和声音……发现一处处“岩石文”并精心拓制,忘我地投身到文明探源的考察、研究、论证、发掘、宣传中。
他们“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从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地名地望、方言俚语、风俗习惯、文献记载、天文星象、考古发掘中综合研判,较为详尽地记述和系统地梳理、归类、分析、研究了这里的远古文明遗址遗存——“南阳岩石文化”,形成一个个研究成果,认为南阳是中华文明探源的重要核心地带,诸多文化、文明源起南阳,撰写的“南阳岩石文试读”“南阳远古文明的山”等系列研究、释读性文章,研究和破解这些可能承载汉字起源历史信息的神秘刻符,试图窥视古代人类的工作劳动方式、经济活动、社会实践、审美倾向、哲学思想、原始思维和自然环境等,或许能解决中华民族“从哪里来”的疑问,为中华文明起源探索开辟新的路径,提供实物例证,从而解开中原文明起源发展的奥秘……
这些文章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报》《河南日报》《南阳日报》《南阳晚报》和“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人民日报客户端等刊发(推出),引起中国考古学界、史学界的重视和认可。2022年12月2日,《中国社会科学报》刊发了张建国、蓝成云的研究文章《南阳远古文明遗址遗迹的历史定位及时代价值》。
天地化育,以文德而彰明显著,以德养而修文明。南阳远古文明遗址遗迹(遗存),不仅是中华文明探源的一个重要支撑,更是南阳文化最具魅力的一极。希望下一步深化研究,做好传承、发展、利用的规划。希望在未来,我们能从越来越多的文学艺术作品里,细细体味、了解南阳这座古城的历史文化,寻华夏之根 探文明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