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旗:畜禽粪污 变废为宝
本报讯(全媒体记者申鸿皓)“俺这三亩半地的玉米,总产量将近5000斤,今年夏季的小麦亩产也超过了1300斤。”12月1日,社旗县晋庄镇陈建龙村村民周玉乾正趁着农闲在当院里脱粒玉米、过秤测产,机声隆隆热火朝天,灿灿金粒映衬笑脸,“能有这么好的收成,都多亏了政府免费给耕地普施粪肥,真是为老百姓办了件大好事。”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周玉乾口中所提到的粪肥就是社旗县从2021年开始在全县推广实施的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整个项目以推进粪肥就地就近还田利用为重点,以培育粪污收集、处理、配送、还田服务组织为抓手,构建养殖场户、服务组织和种植户紧密衔接的绿色种养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全面提升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水平。
“绿色种养循环农业项目的实施,不仅解决了畜禽养殖粪便对环境的污染,减少了长期使用化肥对土地的影响,同时粮食增收效果也非常明显,可谓一举多得。”社旗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杨桂山介绍,社旗是畜牧大县,畜禽粪污资源量大,同时又是全国粮食生产大县和优质商品粮基地县,畜禽粪污的资源化利用,架起了种植业与养殖业的桥梁,推动了农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收到较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我每年养牛100头左右,以前产生的大量粪污堆没地方堆,放没地方放,周围邻居意见很大。”在社旗县大冯营镇张腰庄村,养牛大户张付其说起绿色种养循环农业项目赞不绝口,“自从与社旗县绿叶有机肥厂合作后,他们定期免费前来收集粪污,解决了让我头疼的大问题。”
从2021年开始,社旗县按照“有规模、有设备、有场地、有技术、有基础”的“五有”遴选标准,遴选19家粪肥生产企业、家庭农场、专业化第三方服务企业,作为绿色种养循环农业项目的实施主体,建成了覆盖13个乡镇的畜禽粪污收集处理运输还田服务“有机肥银行”;同时,在田间地头合理布局建设堆沤池(储粪池)、地力“加油站”8 个,布设绿色种养循环肥效监测点25个,全面助力畜禽粪肥还田利用,实现种养结合、粪肥还田、变废为宝、提升地力。
社旗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张哲介绍,社旗是全国生猪调出大县、河南省畜牧业生产重点县、河南省养牛大县,生猪存栏63.55万头,牛存栏 7.91 万头,羊存栏 25.23 万只,禽存栏363.52万只,每年可产生粪便72 万吨、废水182万吨。为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全县先后建成储粪场69981.58 平方米、污水储存池185108.17 立方米、沼气工程1.5万立方米,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到100%。“全县畜禽粪污资源和处理利用设施运行能力完全可以保障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的用肥需求。”
时值初冬,小麦在寒风中依然生机勃勃,千里沃野犹如铺上了绿毯,在位于李店镇寇楼村牧原农牧公司养猪场附近的麦田里,村民张龙玉正利用公司铺设的沼液支农管网为小麦灌施“营养餐”,风虽冽却挡不住他劳动的热情。“以前只用化肥,地都是硬的,自从用绿色种养循环的粪肥以后,土壤变得松喧了,肥力持久后劲足,种出来的小麦、玉米比用常规化肥颗粒更饱满,色泽更鲜艳,产量也更高。”张龙玉如是说。
张龙玉是种粮大户,承包土地600多亩,从去年开始,在农技人员的指导下,有一百多亩地施用有机粪肥;夏秋收获时,使用粪肥沼液的小麦产量比用化肥的每亩高出50多公斤,玉米亩增产40多公斤。张龙玉扳着指头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土地灌施沼液营养肥后,一年两季亩施化肥量减少20多公斤、粮食亩均增产100多公斤,“产量提高成本下降,经济效益大幅提升,绿色种养循环就是好!”
绿色种养循环农业项目的实施,让越来越多像张龙玉这样的农户尝到甜头、从中受益。项目实施三年来,社旗通过沼液还田、畜禽粪便堆积发酵还田和畜禽粪便收集发酵生产有机肥还田等三种技术模式,全县完成粪肥还田35万多亩,施用粪肥近7万吨、商品有机肥1.3万吨、沼液151万m3,消纳畜禽粪污总量约354万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92.68%,化肥减量(折纯)1120.7吨,带动全县借本增收8650万元,在促进有机肥增施和化肥减量增效的同时,还有效减少了畜禽粪污对周边环境的污染,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
没有绝对的垃圾,只有放错位置的资源。在社旗县,粪污变粪肥,变废为宝,破解畜禽粪污治理“最后一公里”难题有了“金钥匙”,提升了农产品品质和品牌效应,带动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为乡村振兴持续注入绿色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