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飞扬杏林绽放”中医药文化传承网络主题宣传活动掠影
本报记者郝春城
11月30日至12月1日,"青春飞扬杏林绽放"中医药文化传承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在我市启动,来自中央、省、市30余家新闻媒体组成的采访团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
采访团一行深入我市中心城区及内乡、新野、方城等地,从南阳中医药医疗、教育、科研、产业、文化等不同角度,走访企业、医院、学校等,采访中医药文化传承方面的典型人物、团体,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内涵,展现中医药的风采,传递南阳中医药文化的魅力与价值,营造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推动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创新发展。
助推“南阳艾”扬帆出海
11月30日上午,采访团一行来到位于卧龙区蒲山镇的卧龙艾草产业园。走进产业园,艾香四溢,数十栋标准化厂房整齐排列;宽阔整洁的道路旁,“艾”字形创意路灯格外引人瞩目。
该产业园是南阳市委市政府打造“两地一都”战略引领下,高起点、大手笔建成的艾产业特色园区,是集产品研发、加工生产、体验服务、产品展示、技能人才培训于一体的智慧化专业综合园区,产品涵盖艾草加工、装备制造、医疗器械、消杀洗化和生物科技等,是全国规模最大的艾草专业化产业园区。
园区负责人说,卧龙艾草产业园开园,标志着艾产业发展载体的新升级,有利于构建“产、学、研、展、销”一体化发展生态,促进艾产业向规模化、集群化、品牌化方向加速迈进,同时拓展了艾产业发展空间,将助推“南阳艾”走向全国、扬帆出海。
作为高度智慧化、聚集化的专业综合园区,卧龙艾草产业园给记者们留下深刻印象。
中医药文化进校园
采访团走进南阳市第十五小学发现,中医药文化元素渗透在校园的每个角落:校园一角“百草园”里,种满各种中药材;楼道里的廊道里,陈列了近百种中药植株标本、药材标本。
为更好地弘扬仲景文化,第十五小学与南阳张仲景医院联合创办了“仲景小中医传承班”,首创中医文化在基础教育中的“师承”培养模式。由张仲景医院的专家每周一次线上讲课指导,每月一次到校现场实践指导,每期一次学生入院跟诊。在名医指导下,学生能了解更多的中医药养身知识。此外,体育老师教授八段锦,音乐老师教唱节气歌、学位操,还有中医药养生课程,中医药研学实践活动。
市第十五小学只是我市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一个侧影。2022年,《南阳市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实施方案》发布,把中医药知识、仲景文化纳入全市中小学校教育内容,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和实践活动,为中医药文化传承营造良好的氛围。
国医馆里话传承
采访团走进南阳张仲景医院“治未病中心”,国医馆副主任邢玉良正为病人看诊。他根据病人的体质,给出不同的治疗方案,经方小量、开水泡服。而开水泡服代茶饮,正是取自张仲景的《伤寒论》。
邢玉良接受采访时表示,南阳是医圣张仲景的故里,而他专业学习研究的正是《伤寒论》。机缘巧合之下,他从山东到南阳工作。他采用的仲景经方小方的特点是不苦、不贵、不麻烦、便宜有效。“把经方的量改小,目的是让患者的气血能承受住,症状自然会得到改善。”邢玉良说。
在张仲景医院,邢玉良不是个例。医院设有国医大师工作室1个,拥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省级名医专家工作室8个,省管优秀专、省名中医、省青苗人才指导老师等8人。通过传承和创新中医药文化,强化中医内涵建设,涌现出了一批医学名家。
近年来,我市实施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工程,通过“全方位”引才、“本土化”育才,盘活人才存量,做大人才总量,最大限度释放政策红利,为中医药人才打造环境优越的“栖息地”,越来越多的中医药人才在南阳集中涌现,成为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新生力量。
两天时间,采访团成员还采访了南阳医专王宇卿博士团队和南阳医专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中心,并分批到市中医院儿科、卧龙区七里园卫生院、新野县景仁堂医院,以及内乡县贡菊产业基地、方城县芝元堂药业有限公司等地进行了采访。
采访团成员表示,南阳市确立打造“全球中医圣地、全国中医高地、全国中医药名都”的战略目标,开启中医药强市建设新征程,在振兴中医药之路上,把稳“守正”之舵,高扬“创新”之帆,书写了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发展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