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防治发布会 解读) 我市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质量稳定向好—— 全力守护南阳绿水青山
作者:  李金玺


 

本报记者 李金玺

 

11月29日,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攻坚突破争出彩”系列第六场新闻发布会,邀请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出席,介绍我市秋冬季节污染防治工作有关情况,并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我市优良天数全省第三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决扛牢生态环境保护政治责任,坚持科学治污、精准治污、依法治污、全民治污,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市生态环境质量稳定向好。截至11月28日,我市PM2.5年均浓度41微克每立方米,全省排名并列第4;PM10年均浓度65微克每立方米,全省排名并列第2;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3.956,全省排名第3;优良天数259天,全省排名第3。

 

  全市32个国省控断面水质达标率为96.8%,优良率为93.8%;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丹江口水库陶岔取水口水质稳定保持Ⅱ类。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100%,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有效保障,国控点位地下水水质稳定达标。


  结构升级  强化大气污染治理

 

  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优化产业结构升级,严把环境准入关,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企业煤电机组升级改造、钢铁超低排放改造、产业集群(园区)升级改造、重点用能单位节能降碳改造。强化大气污染治理,持续抓好“散乱污”企业动态清零,积极争创更多A级、B级和绩效引领企业。全面落实施工扬尘精细化管理,严格执行“十个百分之百”扬尘治理标准,定期开展“洗城行动”。统筹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管控,遏制秸秆露天焚烧行为。持续加大餐饮油烟及散煤治理力度,严控生活源污染。

 

  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加强分析研判和调度指挥,依法依规及时启动重污染天气预警,加强区域联防联控,有效应对重污染过程。完善应急减排清单,实施“一厂一策”差异化管控,提升重污染天气应急管控实效。

 

 溯源整治  全力守好一库碧水

 

  全市不断完善联防联控机制,持续推进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及干渠沿线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保护、水环境风险防控专项行动,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溯源整治重点断面,科学制定水质改善措施,集中力量推进问题整治,提升唐白河等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


  同时,全面加强污水收处设施运维管理,规范城乡污水处理设施管理,确保稳定运行,达标排放。持续推进“清网行动”,确保管网排水通畅,雨水、污水各行其道,逐步补齐雨污管网建设短板。全力推进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

 

  源头防控  打好净土保卫战


  源头防控土壤污染,持续开展涉镉等重金属行业企业排查整治,对全市137家列入涉镉等重金属行业企业进行走访排查,源头上把好粮食安全关、农业绿色发展关。扎实推进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依法督促重点建设用地土地使用权人、土壤污染责任人或管理单位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有效保障全市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持续强化地下水质量目标管理。指导督促各县市区落实地下水污染防治属地责任,实施水质达标或保持措施,确保全市地下水水质稳定达标。深入开展农村环境整治,着力实现全市农村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提升效能   全面落实应急管控

 

 


   持续优化提升执法监管效能,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执法,实施差异化分类监管,对监督执法正面清单企业豁免现场检查、信誉良好企业少检查,严厉打击恶意环境违法行为。

 

 

  全面落实应急管控措施。重污染天气预警启动期间,组建市县两级应急执法组,保障我市秋冬季空气质量。持续加强“执法帮扶一体化”,以行政指导、执法普法等方式,积极帮扶指导问题企业整改,打造高质量营商环境。


  完善预案  提升联防联控能力


 

  秋冬季是每年大气污染最严重的时段,为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我市将完善应急预案,提升联防联控能力。

 

近期,市政府将印发《南阳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该预案对现有应急体系进一步细化完善,更新了应急预案编制依据,明确了11个部门职责,调整了预警启动标准,完善了差异化应急管控措施,构建了重污染天气应对大格局,力求预报预警更加科学、应急启动更加规范、应急范围更加精准、联防联控更加高效。


污染攻坚二维码.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