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 中国侨商南阳考察)千帆竞发立潮头——南阳全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综述
作者:  陈琼

本报记者陈琼

这是一幅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壮阔画卷——行走在南阳大地,一个个重大项目以只争朝夕的干劲全线发力,一项项重点工程以争分夺秒的拼劲提速冲刺汇聚起加快建设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的磅礴力量。

这是一份凝聚心血、浸透汗水的靓丽答卷——今年前三季度,全市生产总值增长4.9%、全省第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7%、全省第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全省第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3%、全省第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8%、全省第4;税收收入增长7.5%、全省第3

夯实底盘,展现“稳”的发展动力。南阳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南阳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锚定省委“两个确保”“十大战略”,紧扣“三区一中心一高地”战略定位,牢记嘱托、感恩奋进,高效闭环、突破争先,强力推进“一二三六十”工作布局,全力以赴拼经济、拼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持续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稳居全省第一方阵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全面起势。

产业兴旺起高峰

从仅有头发丝三分之一细的钻针,到世界产量最大的人工钻石,从全球智慧化养猪典范的牧原集团,到迈向中国光学第一品牌的中光学集团……南阳,这座全国、全省重要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和更具影响的国家创新型城市正加速崛起

产业兴则经济强产业优则动能足。南阳聚焦优中培新、有中育新、无中生有,深入实施“5+N”千百亿产业集群培育计划、制造业发展553工程,大抓产业、抓大产业,大抓项目、抓大项目,加快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努力打造全省、全国乃至全球具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龙头带动,发展强劲。牧原集团、龙成集团跻身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西保集团、宛西制药、中源化学等10家企业进入河南民营企业100强。一批行业“小巨人”企业加快壮大,中光学集团成为全球最大的数码投影精密光学零部件供应商和全国最大的投影光学引擎与整机制造商,卧龙防爆拥有国内最大的防爆电气科研生产基地。南阳企业生产的胶印版材、人造金刚石、金属氧化物避雷器、汽车水泵、汽车排气管上榜第七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名单。

抓项目,大快投资。我市坚持项目为王,强力推进“三个一批”,实行重点项目“周例会、月签约、季集中开工、半年观摩、年终总评”工作制度,创新实施“八快两提”、重大项目联审联批等机制。1-9月,“三个一批”项目个数、投资额和“三率”稳居全省前列,全市1401个省市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4653亿元、占全年的99.3%省重点项目综合评价居全省第三

招商引资蓄足后劲完善招商引资工作信息收集分类处置反馈、项目签约落地研判、项目考核评价机制,持续招大引强、招新引特。先后赴大亚湾、京津冀、长三角、成渝等地开展招商推介活动与中联重科、明阳集团、上海电气等大商名企成功签约1-9月全市新招引亿元以上项目985个,其中100亿元以上项目2个、50亿元以上项目9个10亿元以上项目247个。

聚链成群稳企赋能我市下大气力培育优良产业生态,催生出一批瞪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装备制造、绿色食品、电子信息、生物产业、新型建材等千亿级产业集群加速形成,光电产业园、电驱防爆产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落户。目前,绿色食品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19.5亿元,力争全年突破1500亿

科技创新强支撑

日前,省科技厅发布的《河南省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23》指出,南阳综合科技创新指数大幅提升10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之首《河南双创蓝皮书(2023)》显示,南阳副中心城市建设发力,城市创新能力跃居全省第四位

今日之南阳,处处都是蓬勃发展的创新主体,处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展现出强劲的科技力量。

南阳把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宛、人才强市战略放在“十大战略”之首,出台了一揽子政策措施,推动创新链同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政策链耦合发力,全市科技创新综合能力显著提升,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日益凸显。

平台建设动力足。中关村e谷(南阳)软件创业基地获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南阳创业大街获批国家级众创空间。全市各类“双创”载体达到52家,其中省级以上有29家,实现各县市区“双创”载体全覆盖。南阳理工学院大学科技园获省科技厅认定,实现南阳大学科技园零的突破。

创新创业活力涌。强化创新主体能力培育,完善“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梯次培育机制截至10月,全市备案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5555家,总量位列全省第二;获批“瞪羚”企业35家,位列全省第三;高新技术企业预计新通过认定240家以上,总量将达620家以上,位居全省第三。

技术攻关成效高。成功引进许为钢、谯仕彦、王占国、张铁岗等院士团队在南阳市建立院士工作站,我市院士工作站已达6家,成为河南省新建院士工作站最多的省辖市。新建河南丰园禽业与中原学者康相涛、仲景宛西制药与中原学者苗明三等8家中原学者工作站。支持我市企业与清华大学、西安交大、中科院等知名高校院所开展紧密科技合作,已组织实施科技成果转化项目89项。培育壮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新获批省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家,建成市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9家、市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4家。

开放崛起天地宽

淅减公司、牧原集团、卧龙电气南阳防爆集团等一批南阳本土企业相继迈出国门,走向世界;申建、封关运行全省第二家综合保税区;开通豫西南首趟“中欧班列”并常态化运营;成功获批全国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城市……

眼下,一件件里程碑式的事件,构筑起南阳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南阳突出自身优势,主动转变发展方式,出台《南阳市实施制度型开放战略工作方案》,在建设开放平台、拓展开放通道、承接开放政策等领域不断突破,大力推动外向型经济发展

外贸经济持续向好南阳着力稳主体、促出口,发展外贸新业态,落实“三外”企业白名单制度,实施国际市场开拓“百企百展”行动全力以赴帮助企业开拓市场,稳定外贸基本盘。南阳海关发布信息,10个月,南阳与东盟贸易总值为57.1亿元,增长32.9%;与欧盟贸易总值为24.2亿元,增长10.8%此外,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110.7亿元,增长20.5%;对RCEP成员国进出口77.6亿元,增长21.4%。

开放“桥头堡”地位凸显卧龙综合保税区发挥在保税进口、保税物流加工等领域的政策优势,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全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着力构建全方位对内对外开放格局。1-10月累计完成进出口总值67.5亿元,同比增长35.9%,占南阳市外贸进出口的32.4%,实现海关代征税款1.59亿元,同比增长193%,服务全市外向型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

综保区还深化县区联动发展战略,组建农副产品、宝玉石、健康养生等6个工作专班,深入推动外贸企业入区、入园,已有11个县市区外贸企业常态化通过综保区开展业务,进出口总值超25亿元。

中欧班列“朋友圈”持续扩大2020年1月1日,西峡香菇铁海快线(中欧)专列从南阳车务段货场站奔向遥远的俄罗斯,开启了南阳中欧班列时代。中欧班列为南阳本地的特色产品出口提供了直通车,同时引入国外优质资源,推动保税加工生产行业不断增长。目前,南阳中欧班列开行线路6条,通达中亚、欧洲、东盟等地区多个国家,实现常态化每周开行一列至东盟的班列。

数据显示,2022年以来,南阳中欧班列累计发行40尺货柜1024个、货重30604吨、货值24393万美元。其中,2023年1月至10月15日,中欧班列发行40尺货柜382.5个、货重10765.69吨、货值5401.75万美元。

生态筑底绿意浓

蓝天白云下,南水北调渠首大坝巍峨矗立,一渠清水如一条玉练,在阳光下折射出钻石般璀璨的光芒,一路奔腾,向北而去。

2014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以来,水源地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标准,已累计向首都、向沿线安全送水超600亿立方米。

绿色,是南阳最鲜明的底色;生态,是南阳最厚实的家底。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大水缸”和“水龙头”所在地,南阳把守好“国之大者”作为第一责任,以高效生态经济为引领,全域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造天蓝、地绿、水清的宜居家园。

我市持续开展南水北调生态环保专项行动,累计拆除库区违建16.8万平方米,恢复有效库容530万立方米,复绿库岸面积38.2万平方米以国土绿化试点示范、国储林项目建设和石漠化治理三大工程为重点,开展大规模造林绿化全市森林面积达到146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0.51%,森林蓄积量达到4083万立方米,造林总量连年位居河南省首位。

底色更绿,环境更优。南阳开展生态环境质量稳定向好三年行动计划,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持续保持全省第一方阵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稳居全省前列,32个国省控断面优良水体比例为93.8%,白河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生物多样性稳步恢复,金雕、黑鹳等珍稀鸟种从“稀客”变为“常客”,286种鸟类在南阳繁衍生息。

我市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打通两山转化通道颁布实施河南首部生态文明建设地方性法规《南阳市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跻身联合国“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

一朵花、一株草,摇身一变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法宝”南阳月季发展面积达15.5万余亩,出口量占全国的70%,苗木供应量占国内市场的80%,是全国最大的月季苗木繁育基地;艾草种植面积30万亩,产值达130余亿元,产品市场占有率达70%以上“美丽风景”正在变身“美丽经济”,“绿水青山”正在变为“金山银山”。

田畴沃野绘新景

眼下,南阳万顷沃野到处激荡着现代农业发展的澎湃春潮,农业产业园内无公害蔬菜新鲜娇嫩,标准化现代养殖基地里的生猪、牛等供不应求,集观光、农事体验、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园内游人如织。

被誉为“中州粮仓”的南阳自觉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坚决守牢耕地红线,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智慧农机发展、农业科技人员培育,推广良种良法,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905万亩,粮食面积稳定在1900万亩以上,2022年全市粮食总产量143.3亿斤、实现“十九连丰”。

聚焦生猪稳产保供,依托牧原集团,建设集饲料加工、生猪育种、生猪养殖、屠宰加工等于一体的全产业链,2022年牧原集团生猪出栏6120.1万头,成为全球最大的生猪养殖企业。2022年全市肉蛋奶总产量135.4万吨、占全省的10.22%,肉食品产业链产值606.3亿元、同比增长20.24%。

乡村振兴关键在产业。南阳持续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依托仲景、福森等龙头企业,培育壮大花、药、果、菌、茶等优势产业集群,探索建设乡村振兴产业园,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数据显示,全市发展花卉苗木58万亩、中药材190万亩、优质水果58.5万亩、食用菌5.1亿袋、茶叶24.5万亩;以牧原集团、想念面业等为龙头的八大产业集群77家重点企业销售总收入达1344.88亿元、增长45.3%,30个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销售总收入达1494.75亿元,增长10.1%;新创建4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4个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18个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我市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扎实开展乡村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新创建“美丽小镇”24个、“四美乡村”269个、“五美庭院”10.2万户2023年上半年人居环境考核排名全省第三

风正时济,自当破浪前行;任重道远,更需快马加鞭。对标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美好蓝图,全市上下勠力同心、拼搏进取,以实干兴业铸就新时代的南阳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