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一个甲子的岁月,与先贤跨时空对话——
这一夜 平庐宅内话平庐
全媒体记者 李萍 杨萌
11月23日夜,月亮升上南阳城区工农路董作宾故居的房顶,清辉洒在庭院里,落在屋瓦上,勾勒出房脊淡淡的轮廓。摆长桌,搬条凳,理纸墨,放宣传板……不到晚上7时,青砖灰瓦的小院便热闹起来了,以“凿破鸿蒙·礼敬董作宾先生”为主题的“平庐夜话”开场了。
这一天,是董作宾逝世六十周年纪念日,在平庐先生故宅内追忆平庐先生,让这场活动有了别样的意义。这场由南阳市民协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委员会、南阳彦堂文化、访古寻踪•南阳文化遗产保护公益团队联合举办的活动,吸引了不少南阳文化学者、文史爱好者前来参与。小小四合院内,大家围坐一周,在月光下,在花格木窗透出的灯光下,穿越一个甲子的岁月,开始与先贤跨越时空的对话。
董作宾,字彦堂,号平庐,被誉为殷墟发掘第一人、甲骨学一代宗师:他在安阳殷墟挖下了科学考古的第一铲土,8次主持或参与殷墟发掘、两次监察殷墟发掘;《甲骨文断代研究例》凿破鸿蒙,据此为甲骨编写页码,使散乱的甲骨连缀起殷商史;《殷历谱》精算殷商年代,被陈寅恪推为抗战时期“学术著作第一”;编辑出版《殷墟文字》甲、乙二编,被称为甲骨学原始资料的大全……
董作宾1895年出生于南阳,父亲董士魁在长春街(今南阳市解放路)开杂货店,因此董作宾常到杂货店对面刻字店玩并迷上了篆刻,甚至一度于课余在长春街摆了刻字摊助父养家,自此便与古文字和篆刻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亦为其日后在研究甲骨学、甲骨书法和篆刻等领域取得辉煌成就打下了良好基础。董作宾的人生路,离不开前辈乡贤的帮助。著名教育家张嘉谋对这个好学勤奋的小老乡关爱有加,将董作宾先后带到开封、北京等地学习工作,并引荐给同为南阳人的著名古史专家徐旭生,后者使董作宾有了在北京大学旁听的机会,之后被录取为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研究生……董作宾对家乡南阳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在省立第五中学(今南阳市一中)当过教员,在长春街办过平民夜校,支持杨鹤汀先生创办南阳女子中学,更是首先发现和认识了南阳汉代画像石,拉开了南阳汉画像石收集整理和保护的序幕……
位于工农路的董作宾故居布局紧凑、设计小巧,倒座房与过厅西侧就是正房与厢房合围的小庭院。这小小的院落,在1929年返乡为母奔丧后,忙于学术的董作宾不知再回来过没有。十几年前,他的三子董敏、四子董兴(分别生活在中国台湾地区和美国)赴安阳参加有关殷墟的一个活动后,曾特意来南阳“寻根”。两人幼时随父母赴台,虽籍贯为“河南南阳”,但此前从未到过河南、回过南阳。年已古稀之时,他们循着记忆中父亲提过的“长春街”“南门大街”来了,在这小小院落里徘徊着,看着尚存的土坯墙、瓦脊房,回忆着父亲讲过的杂货铺、刻字店,想着在此住过的二哥对这小院落的讲述,不停地在每个角落拍照,要“传给其他的兄弟姐妹看看”。他们的“寻根”之行,倘若董作宾地下有知,想必会很欣慰吧。
如今,在董作宾去世60周年后,家乡人在他生活过的这个小院落里聚集,以“夜话”的形式追忆这位先贤,畅谈南阳历史文化名人。著名文化学者张兼维说,自古至今,南阳一直人才辈出,群星闪耀,董作宾先生就是其中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他不仅在殷墟发掘和甲骨文研究上贡献卓著,而且率先发现了南阳汉画像石,“董作宾先生在历史文化上的建树,如今天的这轮明月一样高挂,我们可以仰望,也可以去承接这一缕月的光辉,让它照亮我们学习进步。”
一席话,激起参与者的共鸣与深思。南阳市民协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徐士毅分享了董作宾的生平故事;资深文保志愿者涂月超朗读起自己为纪念董作宾创作的长诗;南阳益博社工服务中心主任王玉讲述了自己寻找董作宾刻字摊的经历;文保志愿者梦梦谈起董作宾在方言、歌谣等民俗方面的研究成就;南阳市民协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委员会、访古寻踪•南阳文化遗产保护公益团队领队乔治邦分享了董作宾与甲骨文海外学者、传教士明义士由甲骨收藏引发的轶事,并从董作宾生活习惯出发,为大家还原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大师形象;南阳传拓名家王力勇向彦堂文化赠送自己珍藏的甲骨文题跋汉画拓片,表示这张拓片放在董作宾故居更有意义……月色如水,洒在小院里每个人身上,也洒在院落东端的董作宾雕塑上——雕塑十分传神,一代大师就这样亲切地“看”着大家,一时间,让人有一种正与大师同堂对话的感觉。
古琴声起,宛城区民协副秘书长王殿召弹奏的一曲《卧龙吟》,让大家思绪万千,由董作宾又想到南阳城的其他历史名人。在人文厚重的南阳城,历史的痕迹如此清晰,穿行其中,总在某时某地,似乎能够与那些历史人物一起,呼吸着同一片空气。尤其在一座座名人故居里,我们披着先贤曾披过的月色,我们吹着他们曾吹过的晚风,能够感知他们曾经的生活,能够体味他们曾经的情感,能够在探寻中,看到一个时代的人文风貌、一个城市的发展轨迹。
夜色渐浓,大家依依不舍地起身离去。董作宾故居,又将回归平静。走出大门回望,它与南阳城其他名人故居一样普普通通,又与其他名人故居一样有着历史的积淀和回响。它们是房子,但它们不只是一座座房子,它们也许极其简朴,甚至没有实物留传,但走进它们,我们就叩响了历史的大门,心里也装得满满当当。“平庐夜话”,让大家聚焦名人和名人故居,也让大家看到,名人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价值,以及更多文化遗存弘扬、保护的局限及迫切。
下图:“平庐夜话”现场 通讯员 梁亚辉 摄
ih bp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