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俺菜农也得助力”(记者走基层)
作者:  郑磊

本报讯(全媒体记者孙义峰 郑磊)“现在就守着这10多亩的蔬菜地,天天摸索着咋儿样能种出花样儿增产增收,干点自己想干的事,俺这儿也是助力乡村振兴呀!”11月22日上午,记者走进宛城区溧河乡王堂村的一处蔬菜大棚里,今年61岁的农民周玉山正在采摘着成熟的莴笋,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6c4fccf7e1305b432e9a52b7005eb82.jpg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让农民增收致富是关键。宛城区溧河乡利用近郊乡镇的区位优势,在原有部分农户种植蔬菜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蔬菜种植产业,自2020年以来,先后利用乡村振兴衔接资金488万元,在竹园庄、陈官营、十里铺、袁老家等村谋划实施蔬菜大棚项目,共流转土地300余亩,建设蔬菜大棚200余个,增加村集体收入共计40万元,生产旺季带动辖区群众就业100余人。各村所建成的蔬菜大棚,确权到村,并优先出租给困难群众和本村村民,每个大棚每年可实现10000元以上收益。

溧河乡大力投入资金,发展农产业的同时,还增派农技人员分片深入田间地头、蔬菜大棚、果园等地,围绕田间管理、蔬菜种植、果树修剪等农业技术开展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帮助农民解决技术难题,助力农民增产增收。

在周玉山的蔬菜大棚里,一垄垄紫背菜、塔菜、芥蓝、茴香等绿油油的蔬菜长势喜人。记者注意到,已经成熟的莴笋下面,种的面条菜已经接近成熟,还有刚刚发芽的小芹菜套种在里面。周玉山告诉记者,他从20多岁开始种菜以来,一直根据蔬菜的长势特点,充分利用空间,将两种或多种蔬菜套种,既互不影响,还能提高产量,达到增产增收。

在该乡的竹园庄村,100个蔬菜大棚已成规模,村民们正忙着采摘成熟的奶白菜、芹菜、豆角、香菜和茼蒿等新鲜蔬菜。“仅竹园庄村就建设蔬菜大棚100个,每亩地农户每年可获得土地流转金800元,生产旺季可带动辖区群众就业60人。”据溧河乡副乡长张韶辉介绍,竹园庄村建成的蔬菜大棚,优先出租给困难群众和本村村民,每个大棚一年种植蔬菜7到8茬,根据种植种类和市场价格的不同,每个大棚每年可实现1万元以上收益,实现了群众增收有渠道、就近务工增收入。

产业旺,乡村兴,抓住产业兴旺就是抓住了乡村振兴的“牛鼻子”。记者了解到,在未来3年乡村建设项目库中,该乡在近郊5个村中,共谋划了500亩蔬菜大棚建设项目。建成后,不仅使本村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收益,更推动了全乡蔬菜种植产业规模化发展。在继续提高农产品品质,不断提升农产品特色,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发展之路,带动村民致富增收。

(图为种植大户周玉山正在采摘自家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