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忧解难暖人心 点点滴滴见真情
——我市构筑“两有四保障”城镇困难职工居民救助体系
本报记者 姜旭
“县里实实在在解决我们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我每天都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在生活。”孙文敏说起儿子常帅(化名)一家受到的帮扶,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常帅住在唐河县泗州街道常花园社区,三级精神残疾,妻子没有工作,两个女儿在上学,2020年9月一家四口纳入低保。
基本生活保障方面,常帅一家每人每月享受低保金406元。常帅每月有慢性病补助150元、残疾人补贴75元。今年春节期间,县里送来临时救助金1000元、慰问金400元、爱心购物券1200元。另外,全家每月享受电费补助5.6元,
医疗保障方面,县里为一家人办了医疗保险,看病报销90%费用,每人每年可以免费体检一次。
教育保障方面,常帅的大女儿上高中期间,每学期免交学杂费820元,享受助学金1000元,今年考上大学后,友兰基金资助她4000元。小女儿上幼儿园,每年有400元的生活补助。
就业保障方面,县里把常帅安排到街道办事处工作,每月2800元工资,大大改善了家里的经济状况。
最让孙文敏感动的是,帮扶责任人每月至少打两次电话,并到家里走访一次,嘘寒问暖,帮助排忧解难。唐河县乡村振兴局和泗州街道民政所工作人员也经常上门,询问常帅的病情是否好转、孩子上学有没有困难。
常帅一家受到的帮扶得益于我市实施城镇困难职工居民救助体系建设工程。
为织密织牢民生保障网络,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我市统筹整合民政、住建、医保、教育、人社、工会、残联等23个行业部门的救助保障政策,构筑起城镇困难职工居民“两有四保障”(有稳定的生活来源,有稳定的住所,教育、医疗、就业、养老有保障)解困脱困体系。
为把这件民生实事办好,市民政局牵头,多次到唐河县调研,组织卫健体、医保、教育、住建、税务、财政等部门研讨,制定《南阳市城镇困难职工居民解困脱困工作实施方案》,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建立跨部门、多层次的申请救助家庭收入和财产状况核对机制,确保帮扶救助对象精准认定、政策精准实施。
各县市区结合当地实际,细化工作措施,认真完成走访摸排任务,按照流程识别认定,建立信息台账,落实救助帮扶政策。
4月起,市民政局对照南阳市城镇困难职工居民解困脱困工作阶段性任务指标,对各县市区工作进展情况按月、按季进行评价、排名和通报。民政、医保、教育、卫健体、住建、人社部门联合成立6个专项督查组,采取查阅资料、实地查看、入户访谈等方式督导检查,确保工作落实落细。
截至目前,我市今年已对8772名城镇困难职工居民进行救助。
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保宇说,城镇困难职工居民解困脱困“两有四保障”的南阳模式,让民生保障更有温度、更有力度、更有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