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平
时下,功能齐全、环境幽雅的诸葛书屋成为不少市民读书的好去处,这也折射出人们对公共文化需求的差异化、多元性。只有立足本地特点,贴近群众需求,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精准供给”,才能有效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让公共文化服务惠及更多人群。
公共文化服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构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一项体现改革成效、释放改革红利的民生工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立足城乡特点,打造更有特色、有品位的公共文化空间,扩大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增强实效性,才能不断满足人们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最近上海为满足年轻人群的文化需求,在夜校开设舞蹈声乐、即兴戏剧、美妆健身、非遗手作等五花八门的趣味“潮”课,吸引了青年一族争相上夜校,这种为特定人群提供的文化服务,体现了公共文化价值的回归。
公共文化服务是一项润物无声的文化事业,也是一个地方的文化名片。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我市对公共文化服务越来越重视,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公共图书馆、诸葛书屋、文化馆、综合文化站、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基础文化设施实现全覆盖,形成了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但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和设施建起来之后,如何提升使用效率的问题便摆在了人们面前。一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利用率不高,农家书屋“只见房子不见读者”等现象在一定范围存在。究其原因,是由于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人们对公共文化的需求不断提高,而当前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存在一定程度的“供需错位”。
让文化之风充盈社会空间,需要公共文化服务“精准供给”,关键要在供给侧发力,找准群众的文化需求,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的匹配程度,改变此前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内容单一、供给缺乏弹性等问题,面对面、点对点有效解决群众的热切期盼,提供恰到好处的文化项目、文化资源,通过数字服务、流动服务、特色服务等创新方式,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多样化,真正让文化惠民、浸润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