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名品】发墨如脂,溶诗、书、画、印于一炉——黄石砚,用心雕琢的民间艺术
作者:  李辉

【南阳名品】

发墨如脂,溶诗、书、画、印于一炉——

黄石砚,用心雕琢的民间艺术


本报记者 李辉 文/图

黄石砚,中国名砚之一,因产于方城县独树镇砚山铺村黄石山而得名。其石质如玉、色泽多变、发墨如脂,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2011年,方城黄石砚已被列入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中国古代文人以砚为田、以笔为犁,砚是长置书案、形影不离的日常用具,而黄石砚早在汉代已有开发,兴盛于宋,是历代书画家推崇和珍藏的文房四宝佳品,在史籍上又叫葛仙公岩石、方城石等。宋代书法家黄庭坚留下赞美黄石砚的诗句:探囊赠研颇易墨,近出黄山非远求;乃知此山自材美,物以致用当穷搜。宋代画家米芾在其专著《砚史》中记述:方城葛仙公岩石,石理向日视之,如玉莹、如鉴光。

11月14日,记者采访了方城黄石砚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之一袁向立,他详细介绍了黄石砚的整个制作过程。

黄石山上的石头石质较软,不能猛烈冲击,只有地下两米的石材才能保持原有的细润和完整,采石的过程实际上是人工雕琢的过程,制砚雕刻的第一刀是从采石人的手上开始的。采完石后就是选石,精心挑选可以用作砚台的石块进行制坯,以前纯用手工制作,现如今有了加工机器,用机械将石材切割成砚台石坯。然后就是设计图案,根据石坯的色彩、大小、厚薄,在石坯上因材画出图案框架。再用现代机械雕刻刀具按图案切、刻、雕成粗糙的图案,如虎、凤、牡丹、荷花等。之后再细雕,工人用雕刻刀精雕细琢各种传神精制图案。最后一道工序就是打磨,因石头的韧性不如玉,刻成的图案必须用手工打磨成光滑的表面,这样一个精美的黄石砚就诞生了。

前不久,方城凤眼石获福布斯世界纪录认证的消息引起关注,这块凤眼石中逼真的“鱼眼”、惟妙惟肖的“鱼嘴”,外形圆润,充满艺术美感。而凤眼石就是制作黄石砚的材质之一,用其制作的黄石砚,雕工精美,极具收藏价值和观赏价值。

为将黄石砚品牌更好地发扬光大,方城县政府组织建立黄石砚协会,以协会为纽带,统一解决采石、加工和销售等问题,筹建黄石砚工艺研究中心,组织技术合作和技术攻关,进一步研制高精尖黄石砚产品。对黄石砚石材资源进行地质勘查,对青石、紫石、青紫石、墨石和凤眼石等五个石种进行定位、定量。保护石材资源,划定封山保护和开采范围,严禁滥采乱挖,统一采石,统一销售。牵头发起拯救黄石砚活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规定,连续举办“陆子冈”杯中国黄石砚精品展评会,通过各种评奖活动激励黄石砚雕刻人员,调动创作精品的积极性,并通过发行“中国黄石砚邮票”来提高黄石砚的知名度,中国书法家协会原名誉主席启功先生高度评价黄石砚,题写“中国黄石砚”。


bb27bf06-fdeb-4c03-91ca-0f2f3799b4ff修改.jpg

方城黄石砚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袁向立制作的黄石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