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创业襄助乡村振兴
全媒体记者 邹朝晖 通讯员 时文锋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日前,淅川县荆紫关镇小微企业星罗棋布:眼镜厂、电子厂、伞厂、鞋厂、服装厂……车间里,工人们正忙着赶制待付产品。
近年来,该镇以荆紫关工贸小区和“爱我家乡荆紫关”联谊会为抓手,着力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引导扶持回乡创业人才把小产业做大、把大产业做强,拓宽产业发展“钱”景,确保群众稳定增收。
建立产业发展新模式。镇党委政府把产业振兴放在首位,通过立足资源优势、找准发展方向、创新工作思路,充分发挥在外人员资金、信息、技术等优势,不断开辟产业发展新途径。该镇成立了荆紫关镇工贸联合党支部,以工贸小区为依托,不断探索建立产业发展新模式,强化村企对接合作,突出龙头企业带动,采取“卫星工厂+居家式加工点”的经营方式,将村、企业、合作社、农户结成产业联合体、利益共同体。
助力返乡创业上规模。政策驱动——成立返乡创业工作专班,出台系列创业就业扶持政策,实施产业扶持、创业补贴、金融资助等行动;人才带动——通过座谈会、联谊会、“乡情电话”等方式,鼓励在外人士返乡创业;服务推动——设立就业创业服务站,搭建就业推荐平台,通过开发岗位安置就业;平台拉动——全镇共组建社会化服务组织12个、服务队伍20支、乡土人才31名,构建一体化服务体系,全方位保障返乡创业发展。目前,工贸小区已入驻眼镜厂、胜源鞋业公司、鑫旺丝毯厂、荆紫关“八大件”速食加工厂等12家企业,已基本形成“集体式”落地,“报团式”入驻,“链条式”发展态势。
保障村民就业稳增收。该镇政府坚持把大力发展产业、各类小微车间作为促进农民就业、带动群众增收、实现产业发展壮大的重要抓手,结合各村实际,深入推进“一村一业”产业发展。穆营村中药材红花产业、小寺村林果业樱桃基地、张村羊肚菌基地等已成为该镇产业振兴的闪亮品牌。分布在全镇各村的制伞厂、制衣厂、制鞋厂、丝毯厂、柳编加工厂、吨袋加工厂、电子元件加工厂等组成了产业发展集群,现有各类小微车间90余个,带动5000余名群众家门口就业,人均月工资达2000元以上,实现了村民就业稳增收。
“荆紫关镇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切实加大招贤引智力度,拓宽招商引资渠道,以产业发展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奋力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镇党委党委书记马翔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