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记者走基层” 埋头田野发掘 探究历史渊源 乔保同:把考古论文写在南阳大地上
作者:  陈杰超


“择一事,终一生”。今年9月,当乔保同荣获“第四批享受南阳市政府特殊津贴人员”时,他的同事,南阳文物保护研究院的广大干部职工欢欣鼓舞,他们说,“这是市委、市政府对考古工作者坚守文物事业的肯定”。

 

1991年,毕业于郑州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的乔保同,被分配到南阳文物保护研究院(原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一干就是30余年。他先后任考古所部室主任、副所长、书记、所长等职务,2009年获国家文物局颁发的考古领队资格,2012年获文博系列研究馆员职称。

 

11月10日,记者见到乔保同时,他正在标本室指导文物整理修复工作。指着每一件文物,乔保同如数家珍,能详细说出文物的名称、年代、作用、出土地等内容,发掘过程中的点滴往事与感悟也娓娓道出。

微信图片_20231110112717.jpg

乔保同展示出土文物。本报记者陈杰超摄

 无意发现盗洞,发掘一座古墓

“无意间发现的盗洞,就可能意味着是一座古墓。”乔保同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开工前,他和同事到淅川县丹江口水库库区东沟长岭进行考古发掘。虽然长岭附近曾多次发现大型楚墓,出土过大量精美的青铜礼器、玉器,但他还想再去看一看。一天,当他身背探铲、手铲来到长岭北侧的徐家岭时,无意中发现麦地里有一个洞。出于职业敏感,乔保同立即向主管部门汇报。几天后,放心不下的乔保同再次到徐家岭查看,发现盗洞周围的麦田里出现了多人踩出的脚印,同时还发现几个洛阳铲打的新孔。“盗墓贼要动手了!”乔保同一边向上级汇报,一边果断报警。 当晚,派出所4名干警、考古队3名队员分两组蹲点守候,结果现场抓获多名盗墓贼和探铲、铁锹等作案工具。经请示,乔保同带领队员对徐家岭被盗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一座战国中期的楚国贵族墓被完好呈现。由于及时制止了盗墓行为,随葬器物大部分基本完好,出土铜器、玉石器等各类文物100余件。

追踪蛛丝马迹,挖出车马兵器

乔保同说,很多时候文物勘探是配合工程建设开展的,所以一般时间会比较紧,考古发掘像是在与时间赛跑,但不管时间再紧,发掘工作一定要细致。他说,有时候埋在地下的弓箭看上去只是一条灰土痕迹,如果不小心一铲子下去,就会把它破坏掉。”提及考古的秘诀,乔保同说,在考古圈有一句行话,“不会看土,别说考古”。如果洛阳铲带上来的是“五花土”,下边多半是墓;绿色或青色土,多半是马坑或车马坑;密实的夯土,根据范围就能判断是什么建筑遗迹。而在实际发掘过程中,还需要大量经验的积累,了解古代墓葬的结构。比如一个车马坑,最先露出的应是车轮子、车厢边,然后是车衡、车轭、车辕等。马的位置一般在什么地方,马的骨架结构什么样,这些都要了然于胸。“用力要适当,太轻,会刮不动;太猛,遗迹容易受损伤。”正是凭着过硬的功夫,2020年,南阳夏庄墓地上百座古墓得以完好发掘。以一座大型主墓葬为中心,南北两侧分布大量陪葬墓,面积达6万平方米的墓群,被认定为战国中期前后的楚国将士墓地。

微信图片_20231112144928.png

夏庄墓地出土的车马坑。

致力主动发掘,探究文明渊源

“更有意义的是主动发掘。”乔保同说,如今南阳考古工作者移师黄山遗址,与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合作,展开了持续大规模的发掘工作。黄山遗址近年考古新发现,为研究中华文明的形成提供了关键资料。他说,黄山遗址是一处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大量独山玉质生产工具的出土,丰富了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内涵, 彰显了“玉石并用时代”的表征,同时也折射出南阳农耕文明的曙光。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未来这里将建成黄山遗址公园。

30多年来,乔保同扎根南阳考古一线,主持发掘淅川徐家岭楚墓、南阳夏庄墓地等重要遗址、墓葬30余处,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文章、论文20余篇,考古报告、专著多部,承担科研项目多项。一路走来,他和同事忘我工作,南阳考古工作也屡获全国、全省大奖。其中,夏庄墓地考古发掘获“2021年河南省五大考古新发现”,黄山遗址考古获2021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以铲为器”探青史,“不言书”里写春秋。乔保同说,大量的考古成果有力证明,南阳有五六十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考古人长期在田野坚守,其艰辛自不必多说,但能为历史探源提供实物资料和证据,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他将和同事一道,秉承南阳籍考古学家徐旭生、董作宾、郭宝钧等前辈考古奉献精神,接续奋斗,续写南阳新的“考古传奇”,为南阳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提供文物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