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话梅摘夺“首届南阳青年作家奖”殊荣
一本非虚构文学,以家乡为底色,诚实而生动地回溯过往,克制又深情地描述原乡,道尽人与命运的沉浮——青年作家话梅以纯文学作品《何以为家》向故乡抒情,于人文风貌和自然景象中探索生活本真,跋涉中见世界,书写中再还乡。
11月5日上午,“首届南阳青年作家奖”评选结果出炉,南召籍青年作家话梅凭借非虚构文学《何以为家》摘取桂冠。颁奖典礼在邓州市“周大新图书馆”举行,著名作家、文学青年约百余人参加。
据悉,“南阳青年文学奖”由周大新图书馆设立,用以褒奖写作上卓有建树的文学新秀,旨在激励南阳青年作家的创作热情,挖掘、培养、推出文学新人,为南阳文学事业发展蓄足后劲。该奖项一年一届,评选获奖作品一部, 奖金3万元,今年为首届。
本届评委会在颁奖词中写道:“青年作家话梅的《何以为家》是一部具有坚毅品质的作品。它以非虚构的形式,揭开了记忆深处的创痛——一个被抱养的弃婴面对软弱的父亲、外来的母亲、乖戾的祖母和贫穷坚硬的日子,她的生命体验是怎样的?作者以冷静细致的笔触,还原了一段刻骨铭心的成长。她让我们重新思考家庭的定义,回家的内涵,中国乡村的命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话梅书中独特而饱含温度的解答,开拓了非虚构写作的境界。非虚构不是呈现所谓的客观,而是直面自我的主观,诚实道出深埋的恐惧与怯情,承担命运,拥抱人生。《何以为家》一直写到2022年中原那场大水,这是与历史、当下平行共进的书写,显示了极大的勇气、耐力与承受,暴雨冲走了村庄,这是事实,亦是现实的隐喻。在乡村逐渐退隐的今天,《何以为家》的个体非虚构书写,接通了‘如何回家’的普遍性中国困境。”
“世界吻我以痛,我却报之以歌。”这句话近乎话梅生平写照。话梅(宋学华)出生于1989年,南召人,来自一个“勉强拼凑出来的家庭”,母亲是买来的,自己是弃婴,父亲也很孱弱, “非典型家庭”给了她深刻的人生感悟。她喜爱读书,很早就在网络上发表小说《爱人日记》《流年,安之若素》《因为爱情》,先后出版小说《等不到的冬天》《韶华易逝红颜老》,独立创作电影剧本《彼岸花》《渭水风云》《北斗七星》等。
话梅不止是作家,她热爱生活,曾登顶珠峰,健美夺冠,与命运抗争、和解,她也说过,比登顶更难的是写作。关于《何以为家》,她表示,这是献给故乡南召皇后乡天桥村的作品。写作是漫长的苦力活,写作者投注无数精力,在不为人知的至暗时刻埋首耕耘,与万物呼应,与时令对接,在时间单位里与本我对抗。写作也是甘之如饴的美差事。在沉浸式的世界里,构筑一个理想国,对抗贫穷和苦难,衰老和不公。一旦发现写作的秘密,人生就被自己主宰,不必在意他人的质疑和发难,进入无尽可能的梦想。
作为“首届南阳青年作家奖”的获得者,话梅说:“我无疑是幸运的,希望我的幸运可以传递给更多爱好文学的南阳青年,让这簇点燃文字的火焰点亮南阳文苑。”
全媒体记者 杨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