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1市12315“双11”消费警示来了——记住这些提醒 可以有效“避坑”
作者:  张玲


本报记者 张玲 通讯员 杨丰润

“双十一”即将来临,各大电商平台和商家的促销活动大幕已拉起,领红包、购物津贴、跨店满减、优惠券、定金膨胀等各种各样的优惠活动也将轮番上演,令人眼花缭乱。往年“双十一”在给消费者带来实惠的同时,也存在一些损害消费者权益的问题。今年以来,南阳12315数据显示,接收的网购投诉举报较去年同期增长39.48%,问题主要涉及部分商家单方面取消订单、虚假宣传、延迟发货、拖延退款、退换货困难以及消费欺诈等方面。昨日,市12315指挥中心发布消费警示,提醒广大消费者擦亮眼睛理性购物,科学消费。

 

认清“套路”,莫被“忽悠”

“双11”期间,各大电商平台纷纷推出优惠活动,消费者容易在优惠诱导下冲动购物。某些电商在促销前先涨价,再在促销当天降价,促销活动名不副实;有的商家背后操作,或者是雇人刷单,诱导消费者跟风抢着下单购买,结果买到普通且无用的商品。在网购时,要注意按需购买,切勿一时冲动购买,盲目囤货,尤其是面对一些网络直播平台推荐的网红商品,要仔细辨别,品质为上,货比三家。面对促销活动建议仔细阅读相关使用规则、适用范围、有效期限等内容,主动向客服咨询优惠规则,多进行价格对比,关注价格变化,了解商品平日价格,避免陷入先升后降的套路。

选择可靠平台,勿点陌生链接

今年来,南阳12315共接收消费者通过第三方链接购买产品所产生的不发货、商家售后等消费纠纷共13件。因此特提醒广大消费者,网上购物一定要选择经营资质齐全、信誉高的购物平台和网店。符合规定的网络交易平台会在其首页醒目位置公开网络标识、营业执照等信息。在观看直播购物的过程中,要选择可靠的平台和值得信任的主播。不轻易登录陌生网站,点击不明链接;不随意透露身份信息、银行账号、密码、验证码等;尽量使用第三方支付担保交易,不与卖家私下交易;不轻信、接受任何直接汇款至个人账户的理由和要求。

 

切记安全交易,保护好个人隐私

“双11”期间,由于销售量剧增,发货及运输时间可能会比平时有所延长,消费者要做好延迟收货的心理准备,并注意及时跟进物流动态。另外,收到快递后,对于包裹上的个人相关信息,建议消费者进行遮盖、涂抹等处理后再行丢弃,以防个人信息泄露。更不得随意扫描包裹里面的不明二维码,不轻信抽奖、中奖信息,不轻易将身份证号、银行卡号、手机号码等个人信息提供给他人,更不要泄露手机动态验证码。

 

办理预付卡,千万要谨慎

近期,南阳12315投诉举报中心接到多起消费者关于预付费服务的咨询,因办理预付卡的门店倒闭、转让、迁址等原因无法联系到商家,使消费者权益受损。在此特提醒广大消费者,办理预付卡前,要了解商家基本信息,包括联系方式、经营场所租赁情况、经营状况,重点关注其他消费者的评价。购卡时,要与发卡单位签订购卡协议,切勿轻信商家的单方面宣传和口头承诺。在签订合同时,要仔细审阅有关条款,特别是合同中所办卡的使用范围、有效使用日期、违约责任等相关条款,要特别关注服务终止、店铺转让等情况的处理。如发现问题第一时间向相关部门反映,否则一旦产生纠纷,容易陷入维权困境。

 

中老年人网购谨防被忽悠

某网购平台曾发布《老年人数字生活报告》中提到“老年群体消费金额三年复合增长率已达到20.9%,增速第二,仅次于00后”。这一现象,无疑证明中老年人已经是网购大军中不容忽视的群体。老年人线上购物具有明显的“买用分离”特征,即所购买的产品不一定为自己所用。有些老人出于关心,总想为子女或孙辈买些东西,但若晚辈不喜欢,物品只能闲置。也有些老人在看到价格低于平常的商品时,会产生不买就亏了的想法,所以就算自己用不上,也总想着买给家人,导致大量用不上的物品堆积家中。虽然老人生活经验丰富,但说起对电子产品及网络环境的了解,却不如年轻人。因此,南阳12315特提醒广大“银发”消费者,在网购中遇到拿不准的情况,不妨多和晚辈商量,让年轻人帮忙辨别。如果遭遇了网络诈骗,一定要第一时间告诉家人,让他们帮忙报警并及时处理,把损失降到最低。

 

保留购物凭证,积极依法及时维权

无论线上线下,活动期间商品交易量大,消费者购物时应及时保留好相关原始记录。如:先行了解退换货规定、售后渠道等,并且妥善保管购物凭证,例如促销承诺、直播页面、聊天记录、购买记录等截图,主动向商家索要发票或收据,以备发生消费纠纷时使用。同时,消费者在发现商品质量不合格或与宣传不相符等问题时,应及时与商家协商解决。如果协商不成,发生消费纠纷,可及时拨打12315进行投诉,以便维护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