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我市小麦进入适播期
专家提醒 规范播种技术 提高播种质量 (百名记者走基层栏)
本报讯 (记者 张苗苗)眼下,我市小麦进入适播期。市科学院专家提醒,做好科学应对,多措并举,高标准、高质量搞好小麦播种,为明年粮食丰产丰收奠定良好基础。
市科学院小麦研究所副所长杨辉表示,9月下旬到10月上旬以来,我市天气异常,降雨天数和降水量异常偏多,严重影响了秋作物的收获和腾茬整地工作,给小麦的适期播种带来了困难。而且受小麦灌浆成熟期的连阴雨天气影响,部分小麦种子发芽势会有所降低,尤其是受灾较重且有自留种习惯的农户,种子活力难以保证,若粗耕烂种或播后天气条件异常,很容易出现缺苗断垄现象。
我市小麦适播期为10月15日-30日,其中半冬性品种为10月15日-25日,弱春性品种为10月20日-11月5日。弱春性品种要严格控制在10月20日后播种。
专家建议,做好麦播,要落实关键措施,因地制宜做好麦播。利用天气晴好的有利时机,及早腾茬晾墒。针对部分地区土壤湿度过大甚至田间有积水状况,要因地制宜,适墒整地,保障小麦“出苗率”。科学选用良种,优化品种布局。我市小麦品种布局应坚持“以半冬性、中早熟、抗性强的品种为主,晚茬种植弱春性品种”的指导策略。良种良法相结合,逐步压缩老品种种植面积,达到稳产、高产、高效的目的。
科学施肥,减量增效。积极推进有机与无机、大量与中微量元素、底施与追施的合理调配,在稳产增效的前提下减少化肥用量。基施化肥依据目标产量和土壤肥力水平合理施用。旱地麦田一次施足底肥,春季视苗情趁墒追肥。
种子包衣,杜绝“白籽下地”。对多种病虫混合重发区,要合理选用杀菌剂和杀虫剂混用配方进行拌种,以起到“一拌多效”的作用。
规范播种技术,提高播种质量。做到适期播种,足墒播种。灌溉便利田,可按照“宁可适当晚播,也要造足底墒”的原则播种;对旱地麦田,按照“时到不等墒情,墒好不等时”的原则,进行播种。推广精量半精量匀播。适深播种,不漏播、不重播,墒情好时宜浅,墒情差时略深,提高播种质量。
专家提醒,要做好预案应对超期晚播。对因天气影响播期偏晚的麦田,要落实“四补一促”技术措施,即选用良种,以种补晚;提高质量,以好补晚;增加播量,以密补晚;增施肥料,以肥补晚;科学管理,促壮苗多穗。通过多措并举,同时抓好冬春肥水管理、病虫防控,促弱转壮,为明年夏粮丰产丰收夯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