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6)聚焦聚力抓项目 提质提效优环境——我市四季度重点工作敲定
作者:  吕文杰

聚焦聚力抓项目 提质提效优环境

——我市四季度重点工作敲定


本报记者 吕文杰


旌旗猎猎战鼓鸣,厉兵秣马展雄心。

10月26日召开的全市"冲刺四季度、确保全年胜"誓师大会对四季度重点工作进行部署安排,要求全市上下铆足劲头,增强责任感,全力冲刺四季度,以良好态势为明年各项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不断在全国百强城市排名中争先进位。


全力以赴抓项目

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不是封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拼出来的。

要深入开展重点项目建设百日大会战,坚持重点项目周例会制度,扎实做好要素保障,确保全年投资突破4600亿元。

加快推进重大在建项目。重点抓好唐白河复航、河南国医学院、医圣文化园、汉山水库、内乡电厂二期等在建重大项目,积极做好南信合高铁、机场改扩建、南新高速、航空产业园等前期项目,争取早日开工建设。

加大项目储备力度。要聚焦"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中心城区"十字三环六放射""一河九园九片区"等方面,加快谋划储备一批大项目、好项目。要对谋划储备的290个、总投资5010亿元的重点项目进行再论证,进一步提高项目成熟度,力争2024年纳入省重点项目突破200个。

全面摸排“准四上”企业,把握今年唯一一次年度入库窗口期,及时将培育和摸排发现的“准四上”企业申报纳统。要逐一摸排有退库风险的企业,研判问题原因、采取针对性措施。各县市区要抓好“四上”企业的储备、培育、入库工作,对投资500万元以上的项目,凡是符合入库条件的,要及时完善手续,做到应统尽统。

 

全力以赴促转型

抓发展必须抓工业,强经济必须强工业。

实施优质企业梯度培育行动,促进产业规模快速做大做强,全年力争绿色食品规模突破1500亿元,推动装备制造向千亿级迈进。

突出抓好“双”项目、662个投资3000万以上重点工业项目和569个“三大改造”项目,强化要素保障,加强督导考核,促进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投产、早达效。

按照“有产业、有税收、有就业和可持续”的原则,紧密对接“三类”500强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强化产业链集群招商、龙头企业链式招商,争取招引落地一批龙头型、支撑型企业和项目,力争实现全年新招引亿元以上项目1000个以上,合同引资额达到1万亿元以上,年度实际到位省外资金740亿元以上。  

全力以赴扩消费

消费是拉动经济的“第一引擎”,也是稳岗就业的“第一主力”,下好促进消费"先手棋"打好促进消费"主动仗"。

加强活动营销。各相关部门要落实扩大消费有关政策措施,启动开展“惠享南都 完美消费”秋冬季促消费活动,围绕汽车、家电、零售三大类别发放消费券和购车补贴。组织开展新能源汽车下乡、宛品营销的展销活动,全方位推动消费市场提质升温。

繁荣夜间经济,围绕新华城市广场、新田360广场、府衙街区等,点燃人间烟火气,开办“星光之约”地摊夜市,推出“最美餐桌”“最火深夜食堂”等网红打卡地评选活动,推动夜间经济繁荣发展。

建好核心商圈。引进建好吾悦广场、万达广场等城市商业综合体,快速推进华侨城等文旅项目落地开工,升级改造一批特色商业街区,打造更多高品质消费新地标。万悦城国庆节正式开业了,有的同志可能也去逛了,整体上不错,但是在管理服务水平上还需对标更高标准进一步提升。

全力以赴优环境

营商环境是一个地区经济软实力、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是南阳建设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的重要抓手。

持续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分行业、分专题、分层次组织开展银企、产销、用工、产学研用等对接活动,鼓励开展各具特色的产品推介、互采互购、供需对接等线上线下活动,进一步提升供需对接水平,促进产业链上下游有效对接。

市营商中心要持续沟通对接,掌握最新工作动态,做好省评各项后续工作,确保“保五争三”目标顺利实现,市委、市政府将严格兑现奖惩,坚决做到“谁失分、谁担责”。

持续开展市级营商环境监测和“三评”“体验官”活动,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推动评价指标和市场主体满意度“双提升”,奋力冲刺2023年度省评“争三抢一”目标。

筹备好入企执法镇平现场会,全面推广先进经验,持续提升营商环境。

全力以赴守底线

年底工作千头万绪、任务繁重,既要突出速度和效率,更要注重质量和效果,做到重点工作干出彩、一般工作运转好、底线工作不出事、目标任务争一流。

各县市区要严格落实“三保”主体责任,认真开展“三保”风险隐患自查,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坚决兜牢基层“三保”底线。

要聚焦政府、金融机构、平台公司债务风险,分类施策、精准拆弹,防止不同类型风险之间转化传导,确保法定债、隐性债、平台债都不暴雷。要积极解决拖欠企业账款问题,抓好政策窗口期,在规定期限内兑现政府欠款

全面落实好20项省、市重点民生实事,要进一步查漏补缺、提升水平,统筹做好 "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四级就业服务体系、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等重点工作,确保综合排名保持全省前三 ,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

聚焦重点领域和重点部位,深入排查整治各类风险隐患,采取针对性有效措施,严格管控各类风险,及时整改消除安全隐患,坚决防范和遏制安全事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