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李金玺
公平正义始终是法治的生命线,始终承载着人民群众的万千期盼。10月25日上午,南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通报“走基层与巡回法庭同行”活动策划开展十年来的相关情况,并发布典型案例。
秉承“宁让法官多走路,不让百姓多跑腿”的理念,南阳法院的法官们走下审判台,走出法院大门,走近群众身边,走进百姓心门,将法庭搬到老百姓最需要的地方,就地立案、就地开庭、当庭调解、当庭结案,方便群众诉讼,减轻群众负担,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司法阳光的温暖。
农民工索要工资,留守老人、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消费者权益保护,人身损害赔偿,交通事故纠纷……巡回审判所选的案例都是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急难愁盼问题。巡回审判坚持以公正裁判树立鲜明价值导向,以能动司法践行公正与效率,通过普法宣传教育,在触动当事人的同时,也让旁听群众从中感悟道理,对法律心生敬畏,让社会正气充盈、正义彰显。
此外,巡回审理的案件还会邀请各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旁听庭审,还有法院院长担任审判长审理案件,审判过程最大限度地公开,所展示的是法院以公开促公正的信心和决心,随之而来的是司法公信力的不断提升和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和好评。
据悉,“走基层与巡回法庭同行”活动是南阳法院的创新之举,十年来已成为南阳法院宣传工作一张亮丽的名片。287场巡回审判、10万余名现场旁听群众、10多家媒体的9000余篇稿件、5300余条微博、20万余次点赞、8万余条网友评论……一组组亮眼的数据,诉说着巡回法庭活动宣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执着。南阳中院与南阳晚报联手创建的“走基层晚报与巡回法庭同行”普法栏目还荣获中国城市党报名专栏奖和赵超构新闻奖。
巡回典型案例 普法就在身边
巡回审判进党校
机关干部“零距离”旁听
2021年4月13日,南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将一起行政案件庭审搬进党校课堂,在党校学习的县市区局长进修班、市直科长培训班200余名学员现场旁听庭审。被告某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出庭应诉。
该案的审理让在场的机关干部深刻感受到了依法行政的重要性,对行政执法行为的规范性、证据完整性、客观性和程序合法性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有利于他们加强法律法规学习,不断提升依法行政的能力与水平。
蜂箱上垒起审判席
倾力调解促和谐
2013年9月,原告周某驾驶摩托车行至311国道双龙镇小水村路段与被告陈某所有的黄狗相撞,发生交通事故。周某为后续治疗问题,双方协商达不成一致意见,无奈诉至法院。
经西峡法院主持调解,双方自愿达成调解协议:被告陈某自愿赔偿原告周某各项损失共计3790元,扣除其已垫付的1490元,当庭再支付原告周某2300元。
本案中,被告陈某年逾古稀,仅靠几亩薄田和几十个蜂箱勉强度日。考虑到陈老汉年迈,且居住地比较偏远,通过巡回审理该案,一方面能够减轻当事人诉累,实现“让法官多走路,让群众少跑腿”;另一方面就地审理,方便实地勘察现场、走访调查案情,更好促进矛盾纠纷化解。
高空坠物砸中宝马车
单元业主共同担责
2014年7月2日,原告李某驾驶宝马轿车到社旗县城香山花苑走亲戚,将车辆停放在小区2号楼南边公共停车位。次日早上,发现轿车前挡风玻璃被小鹅卵石砸裂。从物业公司提供的监控录像来看,卵石是从2号楼1单元西户落下。李某多次找该居民楼1单元西户业主询问并要求赔偿,但有关业主均认为损害不是自己造成,拒绝赔偿。无奈,李某将该居民楼1单元西户2至6层5名业主告上法庭。
法庭在开庭前已对双方当事人做了大量的调解工作,庭审过程中再次语重心长、推心置腹地同当事人沟通。最终部分当事人同意赔偿原告6500元并当庭履行,李某表示接受和谅解,并书面申请撤回起诉。
通过该案的巡回审理不仅让群众明白了高空坠物的法律规定,更认清了高空丢弃物品的危害,提升大家的安全意识。通过法官的说服教育,该案丢弃鹅卵石的业主也认识到了自身错误,主动与车主达成协议,车主当庭撤诉,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孩童房顶玩耍坠落
法庭家门口定分止争
原、被告系同村邻居。原告是一名6岁的小男孩,父母长年在外打工,由爷奶在家照看。2013年7月份,原告到被告家平房顶玩耍,因无人照看,从平房上摔下来受伤,花费医疗费两万多元,双方就赔偿事宜多次协商未果,原告将被告诉至镇平法院,要求赔偿其医疗费及各项损失。
在合议庭主持下原、被告当庭达成调解协议:被告支付原告现金3000元(已支付1000元,现在即时支付2000元)。该责任由被告监护人承担。
巡回审理是人民法庭为方便人民群众诉讼采取的一种案件审理方式,是司法便民的重要举措。它打破传统“坐堂式”审案模式,有效推动了“走出去”办案,尽可能为人民群众减轻诉累,进一步提升司法服务水平,切实做到巡回审理、普法宣传“两手抓”。该案的巡回审理提醒广大群众,邻居要礼让谦和,友善和睦,邻里之间出入相友,守望相助,有话好好说,有事依法办,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
记者手记
《走基层晚报与巡回法庭同行》
一个栏目的十年
新闻是时代最好的见证者,也是时代最好的记录者。
本报《走基层 晚报与巡回法庭同行》栏目已经走过十个年头。十年光阴,弹指一挥间,从社区校园到田间地头,从厂矿企业到案发现场……287场巡回审判,本报记者见证了一场场“接地气”的庭审,一句句“掏心窝”的对话,一份份“暖民心”的判决,也见证了南阳法院的法官们,在案件审理、司法服务中始终恪守为民办实事准则,实践自己的为民情怀。
《法院村头开庭村民直说‘稀罕’》《半山腰,蜂箱垒起巡回法庭》《我将你养大,你应陪我变老》……通过本报一篇篇鲜活的现场报道,把法治的种子播进了广大群众的心里,不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十年路漫漫,亦是新起点。《走基层 晚报与巡回法庭同行》栏目,将用更多作为担当更大责任,不断传递法治正能量,为南阳高质量高效率发展注入无限精神动能。
巡回法庭 走近群众身边(资料图片)
巡回法庭,本报一路见证(资料图片)
巡回法庭,本报一路见证(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