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起幸福“夕阳红”——全市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综述
作者:  范志钦


 

本报记者范志钦

    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既是每个家庭关切的家事,又是关乎民生福祉的要事。

    近年来,我市坚持把养老工作摆在重要位置,紧盯民生需求,破解供给难题,积极探索养老服务发展模式,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日趋完善,养老工作呈现出城市与农村、兜底与普惠、事业与产业健康协调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各类养老服务机构1864家,其中市级养老服务中心1家、县级养老服务中心16家、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43家、乡镇敬老院215家、农村幸福院738家、民办养老院296家、社区日间照料中心555家,五级养老服务体系与智慧养老服务平台系统的深度耦合,织就一张供给高质量、普惠高水平、服务高品质的养老服务网络,推动实现“养老”变“享老”,打响了“宛美养老”服务品牌。

老有所养

养老服务普惠化

    作为人口大市,我市60岁以上人口达229.5万、占总人口的18.7%,其中80岁以上高龄老人35.7万,占老年人口的15.6%,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养老服务面临巨大挑战。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我市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开展以来,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多措并举、同频发力,推出了一系列有力有效、模式多样、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普惠养老服务更有温度。

    强化顶层设计。成立由市委书记任指挥长的高规格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指挥部,建立“四级书记抓养老”工作机制,印发《南阳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指挥部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形成了党政主导、部门联动、上下贯通的养老工作格局。

    完善政策体系。构建五位一体、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高起点编制《健康南阳2030规划纲要》《南阳市康养产业发展规划(2020—2035年)》等规划,高标准制定《南阳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南阳市“十四五”时期“一老一小”整体解决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归纳整理10大类72项养老服务政策法规,形成了独具南阳特色的养老事业发展政策保障体系。

畅通服务网络。全市建成智慧养老“五级平台”,系统网点达1759个,实现189万老年人信息化管理。新建、扩建县级养老服务中心16家,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43家,社区日间照料中心555家。积极整合财政、社会、民间资金用于“四集中”机构建设和运营,24家乡镇敬老院转型为区域养老服务中心,为1.8万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实施适老化改造,推动农村基本养老从“兜底”向普惠逐步转变。

    创新养老模式。在全省率先开展“两清”专项行动,将467.42万平方米的养老服务用地纳入市、县两级规划,清理出养老服务用房7.98万平方米。全市成立医养结合机构94家,医疗、养老机构签约合作率达100%,养老服务机构以不同形式为入住老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

老有所依

养老服务智慧化

   “闺女啊,能给我送一份晚饭吗?”“好的,阿姨。您在家等着吧,我这就给您送去。”

    数天前,卧龙区车站街道新西南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工作人员王琳琳接到了居民李阿姨的求助信息。半小时后,王琳琳便将一份热气腾腾的晚饭送到李阿姨家中。

   “现在遇到啥事儿,我一按呼叫器就找到你们了。”李阿姨向王琳琳连声道谢。

李阿姨口中的呼叫器,是新西南社区为有需求的居家老人安装的智能养老装备。老人有需求的时候,一键求助,便可及时得到响应。除了呼叫器,李阿姨家还安装了燃气浓度智能监测器、智能睡眠监测床垫等智慧养老装备。

这些智慧养老装备可通过日常监测、数据分析,建立老人日常活动模型,如遇异常,平台接收信息的同时会向其子女手机发送警示信息,保障居家老人安全。

新西南社区智慧养老服务是我市构建“智慧养老”体系的一个生动样本。近年来,我市聚焦老人独处健康守护场景建设,以“让老人过上更有品质的生活”为目标,将1864家养老服务机构和169个服务组织及189.5万名60岁以上老年人联结起来,形成了“八位一体”的智慧化、常态化养老服务体系,构建了 “宛美养老”服务格局。

    该平台涵盖“健康管理、服务沟通、精准服务、实时监控、智能报警”五大功能。通过实时视频画面,可以对全市养老机构和设施的安全运行、养老质量等进行监管,发挥网络管控和指挥调度功能;通过织密智慧网,实现全市养老工作“八有两覆盖”目标,即“有机构、有标准、有人员、有服务、有数据、有位置、有服务项目、有服务章程”,市、县、乡(街道)、村(社区)、机构(家庭)五级养老信息化设施全覆盖,辖区服务群体、服务机构、服务内容全覆盖;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让老年人在家即可享受“订单式、菜单式”的“六助”服务;针对高龄、失能失智、重度残疾老年人特点,提供紧急呼叫、安全监测、远程医疗等特殊养老服务。

老有所乐

养老服务多元化

干净的房间、整洁的床铺、独立的卫生间……在宛城区仲景街道泥营社区乐如家康养中心,完善的设施和优质的服务,让入住老人郭明月感受到了养老服务体系带来的便利。

方城县杨集镇崔洼村幸福大院内,村里9名特困老人围坐在一起听听戏、拉家常,院内热闹异常。每位入住老人都有个人健康档案,镇卫生院的医生定期上门为他们检查身体状况。

我市以老年人个性化需求为导向,提供多元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构建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多元一体”养老服务体系。

在城镇,我市打造以“六专六好”为特色的“15分钟”养老服务圈;在农村,我市实施以集中供养兜底保障为重点的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工程。

全市共建成四级养老服务机构1864家,每千名户籍老人养老床位数达58.3张,位居全省第一方阵,获评2022年度全省高品质提升普惠养老服务先进省辖市。

在提供多元化养老服务过程中,我市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实施“养老服务+行业(中医药、艾产业、文旅、家政、养生)”行动,把“中医康养、中医保健、中药慢疗”等传统中医药康养手段植入养老机构,把艾灸体验、药膳食疗、养生保健、慢性病调理等融入养老服务,由各级中医院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将优质中医药资源向街道(乡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延伸。目前,全市已有693家养老机构植入中医药元素。

    为了激活养老服务市场,我市在培育南阳天佑康宁、金色年轮、乐如家等36家信誉好、服务优、实力强的本地品牌企业的基础上,招引中国光大、山东创新、河南瑞阳等9家国内知名企业进驻南阳,全力打造卧龙区麒麟湖康养小镇、职教园区中健瑞祥养老综合体等30个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养老项目,养老运营企业实现“量”“质”齐升。

从兜底到普惠,从单一到多元,随着我市织密织牢养老服务体系网络,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的美好愿景,正在南阳大地化为一幅幅现实的幸福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