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河原声)
传承敬老孝善美德
陈向阳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伴随着旖旎秋光、飒飒秋风,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如期而至。“九”在民俗观念中是最大数,还是久长久远的谐音,因此九上又九、九九重阳,含有长长久久、长寿尊贵的隐喻。
传承至今,重阳节又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有了不一样的韵味。1989年,我国把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2013年7月1日起实施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明确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人节”。德孝文化传统,不仅得以保留,还被发扬光大。传统与现代巧妙结合,既是对传统孝文化的承续,又对尊老、敬老、爱老、助老作出了法律规定,赋予了重阳节关爱老人的新内涵。今天的重阳节,已从一个节日、一个节点,上升成一种纪念、一种文化,滋润人们的道德土壤,涵养我们的精神家园。
重阳节的一大主题是“尊老敬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万善德为本,百行孝为先。”一个人所受恩惠莫重于父母,父母是生养我们的人。歌曲《父亲》《母亲》唱出多少人的心声,发出了心底的感慨。“子欲养而亲不待”,尊老敬老,其实最为重要的,在于“陪伴”。走得再远,也要记得回家的路;长得再大,也难忘父母之恩。与其说岁岁重阳是一年一度的传统佳节,倒不如说今又重阳是一次难得的相处时间,用来提醒我们莫忘老人的养育之恩。把尊老、敬老变成日常行动,让重阳节蕴含的孝思纷扬、爱意浓厚等思想和情感深入人心。
央视曾有一则公益广告,演绎了人生的整个过程:先是襁褓中,被父母所爱,接着是牙牙学语、学走路、上学,成为翩翩少年、风华青年,再接着是步入社会,从为人子女到为人父母,从中年到老年、到被子女和社会尊敬的夕阳老人,人一生的成长几乎都是变化在每一个瞬间,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从被父母所养、到为子女所敬的不断变化着的轮回过程,看后令人思考。
实际上,敬老本就是这样一个轮回的过程。人们常说,父母的今天,就是子女的明天,敬老就是敬自己。还有道:敬老当及时、尽孝不宜迟。人生易老,从被人所养,到被人所敬,几十年如白驹过隙,在生命的过程中,让人时时感受的都是敬和被敬的浓浓亲情。
正所谓“诗书立业,孝悌做人。”重阳节蕴含的敬老、惜老之情,对我们每个人而言都有着特殊的意义。既寓意吉祥如意,又彪炳生生不息;既彰显韶华易逝,又铭刻岁月不老。这正是重阳至今仍广为流传的文化传统、民族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