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段平 文/图
金秋时节,万物并秀。10月16日,记者走进镇平县雪枫街道七里庄村看到,农田河道把村庄装点得生机盎然,玉米颗粒归仓,大棚蔬菜正待采摘,丰收的喜悦弥漫整座村庄。
“这是自打我种地以来花生和玉米收成最好的一年,玉米亩产700公斤,花生亩产300公斤……”种粮大户姚文志看着满仓的秋粮乐得合不拢嘴。在占地70余亩的恒温大棚内,青椒进入丰产季,村民们正忙着采摘、分拣、装箱。村民彭毅去年开始不再外出务工,选择家门口就业,专门负责大棚果蔬的采摘。“每月能挣3000多元,家里土地流转,每亩还能收四五百元租金,日子越过越红火。”彭毅不再为外出务工不能顾及家中老小而犯愁,感觉轻松了不少。
漫步七里庄村,除了丰产丰收带给村民的喜悦,优美宜居的环境也让村民们倍感幸福。房前屋后种花种树,村内道路平坦整洁,风景秀美、民风淳朴,田园风光如诗如画。投资300余万元修建的红色文化长廊、红色故事墙、红色村史馆,用“信念红”推动“乡风新”。
作为彭雪枫将军的故里,七里庄村有着丰富的红色基因和深厚的红色资源,雪枫精神代代相传,激励着全村人艰苦创业、奋发图强。“雪枫故居距县城3.5公里,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一年游客量有数万人,过去游客都是半小时的游览时间就走了,如何让游客慢下来、留下来、住下来?今年我们建设了瓜果大棚让游客体验采摘乐趣,另外新建了民宿,让游客品尝农家菜、感受田园生活,通过打造多样的旅游项目让游客留下来,来了还想再来。”七里庄村党支部书记彭长宏说。
七里庄村将党建引领、红色传承、乡村振兴紧密结合,明确了打造红色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乡村振兴示范片区“三基地一片区”定位,实施组织建设、红色教育、集体经济、治理提效、人居环境整治5大类35小项,高标准打造乡村振兴“红色样板”村庄。该村实行“党支部+合作社+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产业发展模式,依托想念集团兴建想念农场2000亩;运用“党建+信用+金融”创新模式,筹资1000余万元,建成红色农家乐项目、70余亩智能化恒温大棚;发展红色游、近郊游、乡村游,累计接待游客6万余人,实现村集体年收入150万元,户均年增收2万余元。
如今的七里庄村,红色旅游氛围浓厚,田园风光景色宜人,特色产业红红火火。驻村第一书记张佳迪告诉记者,他们将在红色美丽村庄建设上持续挖掘传承优秀红色文化,同时不断优化产业种植结构,扩大种植面积,探索种植草莓、羊肚菌等特色农产品,打造出一批七里庄村红色农产品品牌,通过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让群众的腰包真正鼓起来。
图1:七里庄村种粮大户姚文志收获满仓秋粮。
图2:七里庄村村民在恒温大棚采摘青椒。
图3:七里庄村新建的红色文化长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