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栏目:非遗活起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桐柏皮影戏影子的记忆 千年的传承
作者:  李谱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桐柏皮影戏

影子的记忆 千年的传承


本报记者 李谱 文/图


    桐柏皮影戏起源于南宋时期。当时为阻遏金兵南下,岳飞率军驻扎桐柏,不少皮影艺人因仰慕岳飞的精忠报国随岳家军来到桐柏,从此落脚。桐柏皮影戏因具有浓郁的地方乡土人文气息,至今在当地及湖北随州市北部流行,2011年被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初秋时节,记者来到豫鄂两省交界处的桐柏县月河镇,采访桐柏皮影戏非遗项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蔡正祥,正巧赶上该镇徐寨村一家农家乐邀请他为12岁女孩生日演出。记者有幸现场观看皮影戏,感受灯影世界里,一口道尽千年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的神奇与魅力。


传承千年 具有浓郁地方特色


    桐柏皮影戏是河南皮影戏保存比较完整、艺术风格比较古老、地方特色较强的皮影戏。唱腔属豫南西路派,由土二簧演变而来。掌签人(皮影戏中持签操纵皮影并演唱的人)也是主乐器唢呐的吹奏者,一人分饰生、旦、净、丑多种角色,由嗓音变化来表现,并根据剧情需要穿插民间小调、花鼓戏等。一同演出的还有敲鼓人和打镲人,他们每人都负责多种乐器的演奏,并有节奏地发出低沉浑厚的和音进行“帮腔”,与掌签人演唱相呼应,烘托表演气氛,增加表演层次感。

    桐柏皮影人由1至3岁小黄牛皮制作,是装配式的,由帽、头、身体三部分组成,能拆卸,可任意搭配。皮影人的上色有红、绿、黑、白、黄五种颜色,色彩艳丽,对比强烈。每个皮影人有一个主色调。

    桐柏皮影戏传承千年,至今仍在当地及湖北随州市北部流行。据蔡正祥介绍,清康熙年间兴盛之时,一个戏班5至6人,全县共有120余个戏班,如今一个戏班3至4人,全县可参加演出的仅有4个戏班。虽然繁荣不再,但遇到结婚、生子、盖房、乔迁、过寿等喜事,村民还是有邀请演皮影戏的习俗,图个喜庆热闹。演出的剧目除了以历史小说、武侠小说、童话神话等为题材的传统剧目外,还有现代皮影剧目,都是民众喜闻乐见的。


魅力独特 吸引学者前来探寻


    桐柏皮影戏,因其粗犷豪放的工艺造型、淳朴优美的唱腔,以及个性化的原生态表现形式,吸引了许多省内外学者的关注。这些年,不断有学者通过蔡正祥了解桐柏皮影戏。

    2005年,河北师范大学教授魏力群,为写作《中国皮影艺术史》,在桐柏考察两天,走访皮影艺人,现场感受表演精髓与韵味,全面了解桐柏皮影戏。著作出版后,他将带有签名的新书亲手交到蔡正祥手中。

    2006年,同样来自河北师范学院的音乐学专业山东小伙王永健,为研究中国传统音乐,先后两次来到桐柏,历时20多天,与皮影艺人同吃、同住、同演,最终完成了1.5万字的硕士学位论文《桐柏皮影音乐调查与研究》。“音乐是桐柏皮影戏的灵魂所在。那热情质朴的唱腔、粗犷有力的乐器伴奏,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论文中这样评价桐柏皮影戏。

    “他非常用心,正吃饭呢,突然有想法了,就撂下碗筷,赶紧记录下来。”说起王永健,蔡正祥至今印象深刻。王永健也没有忘记蔡正祥,他每年都会给老师寄来礼物,出新书了也会寄来分享。

    “南京艺术学院学生董胜强写博士论文,前两天还在微信上咨询哩。”采访中,蔡正祥一边说一边拿出手机让记者看。


与时俱进 不断创作更新剧目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传统文化也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

    桐柏皮影戏在保留《隋唐演义》《西游记》等这些传统经典剧目的同时,也在不断推陈出新。疫情时期,蔡正祥创作了《钟馗拔剑斩瘟魔》《抗疫情迎来艳阳天》等剧目;致敬全国劳模、身边致富带头人,以桐柏县埠江镇付楼村“独臂”支书李健为原型,创作了《独臂大侠当劳模》;为增强群众安全文明出行意识,引导人们自觉佩戴头盔,创作了耳熟能详的《安全法牢记清》……

    目前,蔡正祥以经典红色电影《小花》中的人物为模板,创作雕刻了赵小花兄妹,他将用桐柏皮影戏演绎桐柏英雄;他还刚刚创作出了“盘古皮影人”,用桐柏皮影戏非遗展示桐柏盘古神话非遗……

    在老艺人的不断创新中,桐柏皮影戏焕发了新活力。而让非遗“活”起来,不仅要创新,更要传承。在非遗进校园活动中,作为桐柏皮影戏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蔡正祥经常受邀到附近幼儿园、中小学现场展示、讲解桐柏皮影戏,每每都受到学生们的热烈欢迎。他也多次走进郑州大学、河北科技大学,将课堂搬进了大学校园,收获了众多大学生粉丝。

    桐柏皮影戏正在被更多人看见、了解、热爱……期待更多人“吼”起桐柏皮影戏,将这一民间艺术瑰宝传承下去!

3.jpg

2.jpg

1.jpg

4.jpg

5.jpg

7.jpg

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