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6(发布会晚报用)我市公布10个首批和美休闲乡村努力打造美丽宜居家园
作者:  张玲


本报讯(记者于晓霞 张 玲)926日,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发布会,宣传推介全市首批和美休闲乡村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有关负责同志以及我市首批和美休闲乡村代表,向大家介绍全市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情况,向社会发布南阳市首批和美休闲乡村,并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全力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也是我市高质量建设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基础支撑。近年来,我市各级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的部署要求,坚持把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与乡村旅游业发展相结合,与三产融合发展相结合,坚持规划引领,统筹谋划,彰显特色,聚力突破,取得了显著成效,为高水平建设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乡村规划编制高质量推进。县域村庄分类和布局规划已全部完成,规划将全市村庄分为5类,其中,城郊融合类781个、集聚提升类953个、整治改善类2337个、特色保护类444个、搬迁撤并类73个。同时,编制完成“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2719个。

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加强。累计创建“四好农村路”国家级示范县3个,20户及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率达100%,全市所有行政村全部实现村村通客车;大力推进农村供水“四化”,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1.58%;加快农村5G网络建设,实现乡镇以上和农村热点地区全覆盖;加快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基本形成覆盖市、县、乡、村四级的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体系和物流快递网络。

乡村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县域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持续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在省级平台注册乡村文化合作社1728个,创建省示范性乡村文化合作社8个;全市公有产权村卫生室比例达到87%;全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6%以上;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948.77万人。

乡村治理机制逐步健全。扎实推进“五星”支部创建活动,全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持续加强;扎实开展平安村(社区)创建活动,确保农村地区和谐稳定;持续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县级以上文明村镇占比达71.8%;累计创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14个;成功创建省级婚俗改革试点市。

乡村建设示范创建亮点纷呈。按照因地制宜、示范带动、分类施策、梯次推进的原则,积极探索各具特色的建设模式。累计创建省级乡村建设示范县1个、示范乡镇15个、示范村159个;确定市级乡村建设示范乡镇20个、试点示范村533个;打造美丽乡村精品线路15条,其中西峡县“乡村慢生活沉浸体验线”和南召县“隐士田园”民宿疗愈线入选省级精品线路。

 

评选出全市首批和美休闲乡村10

在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过程中,全市各地涌现出了一批先进典型。为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引领全市乡村建设行动深入开展,市委农办、市农业农村局组织开展了全市首批和美休闲乡村评选推介活动。此前,我市组建了乡村建设专家库,专家们通过集中评审、实名投票等方式,评选出了全市首批和美休闲乡村10个。分别是:邓州市十林镇习营村方城县广阳镇三贤村南召县云阳镇铁佛寺村社旗县大冯营镇周庄村唐河县毕店镇张心一村桐柏县新集乡磨沟村西峡县太平镇东坪村淅川县九重镇邹庄村新野县新甸铺镇津湾村镇平县老庄镇凉水泉村。

这次评选出的全市首批10大和美休闲乡村,在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美丽宜居村庄打造、文明乡风培育等方面,都有着显著特色,是周边群众的“网红打卡地”和休闲目的地。

 

全面发展乡村旅游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立足特色资源,坚持科技兴农,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我市通过政府推动、产业扶持、市场引导、群众参与,着力创建生态、农业、休闲、观光乡村旅游体系,乡村旅游得到快速成长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绩。截至目前,全市已初步培育乡村旅游示范点200多家,发展乡村旅游经营单位(农家宾馆)2400多家,星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320个。

乡村旅游的发展给和美休闲乡村建设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乡村旅游助推基层组织振兴,基层组织振兴发挥基层党组的战斗堡垒作用是发展乡村旅游的组织保障,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倒逼基层党组织更加完善人才队伍、提升治理能力。乡村旅游助力乡村产业兴旺,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使得第三产业在乡村崛起,也带动了乡村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开创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形成了以农为基,农文旅商一体化发展的产业体系。乡村旅游促进乡村生态宜居,乡村旅游的发展有利于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真正的把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乡村旅游改善乡风文明,通过开展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明显提升了村民的整体素质,形成了有效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乡村治理更加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