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雕节玉文化文创综述)  玉琢华章焕新彩  ——我市玉文化文创产业发展综述
作者:  段平

  本报记者段平

  美玉灼其华,玉都展新姿。

  千年玉都南阳,是一个被镌刻在美玉之上的名字,因出产享有中国“四大名玉”美称的独山玉而闻名于世,早在新石器时代便开始开采和雕琢玉器,7000年代代传承,造就了全国最大的玉雕加工销售集散地,以精艺、守信、开放、创新等如玉美德,雕琢出“中国玉雕之乡”“中华玉都”的盛名。

  作为南阳玉雕产业发展的核心区,镇平以建设全球玉文化消费中心为发展定位,大力实施“玉+”战略,打造特色品牌,推进产旅融合,创新驱动玉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

  千年玉都活力迸发

  独山产玉、黄山制玉、镇平用玉……回溯南阳7000年的玉文化历史,从萌芽到产业的初步形成再到转型发展,我市玉文化产业活力持续迸发。

  2021年中国考古十大发现的南阳黄山文化遗址是一处7000年前集玉石器加工、交流的大型中心聚落遗址,“前坊后居”的制玉作坊、保存完整的显示制玉流程的玉石半成品、丰富的玉石器及加工工具等,被文物专家确认为我国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玉石器制作大型聚落。

  南阳玉文化始于新石器时代,成于春秋,兴于汉唐,精于明清,盛于当今。早在汉代,南阳玉开始被大量开采并雕琢,盛况可观,一街两行,作坊林立,琢玉之声,不绝于耳。至少在西汉时,南阳玉雕就已经达到相当的规模,现在独山脚下的沙岗店,还留有汉代“玉街寺”的遗址。唐宋以后,南阳玉雕逐步由原来单纯作为贡品供达官贵人观赏享用,发展成为既可做装饰品,又可做生活器皿。明清时期,南阳玉雕品种已十分丰富。清代以后,南阳玉雕已形成一大行业,清末民初,一代玉雕大师仵永甲的作品曾被定为贡品。

  镇平玉文化是南阳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975年3月在镇平安国城遗址“龙山文化”层出土的两枚“圭形带穿玉铲”,经专家鉴定属夏王朝作品,距今有5000多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全县兴办玉器厂,为镇平玉雕产业规模扩张、专业人才储备、技术经验积累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过历代传承发展,如今的镇平已规划建设了玉石智谷、国际玉城、天下玉源、玉雕大师创意园、玉文化博物馆、玉雕职教学院、玉雕湾商贸城、玉文化产业园区、言石小镇、中华玉都、华夏玉都等重点玉文化产业项目,形成了从原料采购到设计创意、生产加工、文化研究,从人才培养到品牌创建、质量检测、宣传推广,从市场营销到电商服务、现代金融、包装物流于一体的完整玉文化产业链。

  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发展基础,玉文化产业成为我市重要的特色产业和靓丽的城市名片。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市畅通多种销售渠道,转化多种展示方式,连续成功举办17届玉雕文化节,为玉文化产业发展搭建了交流平台,为擦亮“中华玉都”金字招牌、铸就我市产业链群中一张极具分量的名片打下坚实基础。

  匠心独运传承创新

  古语说“玉不琢不成器”。任何一块好的玉石,经过人工雕琢,才赋予其新的价值和魅力。

  历经千年兴盛而不衰的玉雕产业,形成了浓郁的、博大精深的南阳玉文化,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技艺高超的玉雕艺人。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得天独厚的美玉资源相结合,使得南阳玉雕这一艺术瑰宝得以代代相传,发扬光大,惊世之作不断问世。南阳玉雕艺术大师们设计雕刻的《卧龙出山》《九龙转动花薰》《鹿鹤同春》《万里长城》《九龙晷》等精品先后获得国家级、省级奖,多件产品被作为稀世珍宝由故宫博物院、美术馆收藏。

  天下玉源,大师摇篮。创作《九龙晷》的吴元全、创作《三教九流图》的仵应汶、创作独玉《妙算》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仵海洲……这些南阳玉雕大师,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同时,不断引进、吸收、创新艺术设计雕刻手法,惊世之作接连问世。在“天工奖”“百花奖”“陆子冈杯”“玉星奖”“玉华奖”等国家级大赛中,南阳玉雕大师屡次斩获大奖。

  持续传承创新的玉雕技艺和薪火相传的玉雕人才,是玉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保证。经过不断探索、传承和发展,以南阳独山玉为雕刻技艺的“镇平玉雕工艺”,先后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目前,我市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中国民间艺术大师”2人,国家级非遗传承1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3人,中国玉石雕刻大师30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88人,省级玉石雕刻大师723人,技师、高级技师5000余人,还有数以万计的熟练技工,为全国各玉文化产业集聚区输出具有良好专业素养的玉雕人才,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雕刻人才聚集地。

  文创驱动打响品牌

  在位于镇平县的中国玉石智谷产业园,镇平珠宝玉雕文创中心是第一批入驻产业园的代表项目。据该项目负责人介绍,自文创团队入驻产业园以来,吸纳了在业界具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31位国家级玉雕大师,并创立了“大师礼物”文创品牌。目前文创中心不仅仅局限于产教融合、学术交流和产品研发,更多的是从实际出发,将玉石产业、玉文化和二三产业、线上和线下、业态和产业链等多方融合,从而促进产品创意水平提升。

  围绕打造千亿级玉产业集群要求和建设“国际智慧玉都”“全球玉文化消费中心”的发展定位,镇平按照全产业链、全供应链、全价值链、全生命周期理念,以构建现代玉产业体系为目标,以项目建设为重点,以人才队伍为主体,以智能制造为推力,以新型营销为手段,谋划了原石交易规范化建设工程、玉雕人才振兴工程、玉雕珠宝化培育工程、玉雕企业梯次培育工程、玉创意创新平台建设工程、玉诚信体系建设工程、玉健康养生融合工程、玉文旅引领工程、玉金融保障工程及“镇平人建设新镇平”玉专题推进工程等十大工程和40项重点工作任务,持续推进玉产品品牌化、大师化、珠宝化、艺术化,玉产业文旅化、工业化、数字化、智慧化,打造以大品牌、大集群、大产业为支撑的产业高地,持续保持中国第一、世界唯一的优势地位。

  “玉+文创”推动玉石产品研发创新。产教结合,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等艺术设计院校合作,为行业引进高端设计人才。成立高技能人才研修班,邀请业内知名工艺美术师等授课,为学员分享玉雕技艺传承要点及玉文化创作理念。

  “玉+文化宣传”带动玉产业良性发展。玉雕文化活动有序进行,在各类展会上屡次获奖,展示了玉雕大师在艺术创作方面的专业水平和高超技巧,进一步提升了镇平玉雕的知名度,“玉华奖”评选、“华豫杯”“名师出高徒”玉石雕刻艺术大赛等活动的开展,激发了创作灵感和人们对玉雕产品的兴趣,推动了玉石市场的繁荣。

  玉文化带动玉产业,玉产业反哺玉文化,促进文化与产业的良性协调发展,才能为玉雕产业的长期繁荣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高质量推动玉雕产业转型发展的进程中,我市加快促进玉文化和文旅文创产业的融合,积极引导传统工艺创新发展,围绕镇平玉雕、南阳烙画、方城石猴等非遗项目,多次开展“南阳文创产品设计大赛”和“南阳礼物”评选活动,举办文旅文创成果展6次,集中展示近200种文创产品,极大提升了文创产品知名度。同时,以博物馆为阵地,开发具有南阳文化底蕴的文创产品;并将围绕“设计南阳”,持续举办文创设计大赛、文旅文创成果展等活动,进一步丰富文创产品,通过线上+线下、产品+消费、活动+场景等方式,以展促销,以展交流,推介南阳文旅文创产品,提升南阳的文创文旅知名度,打响“南阳礼物”文创品牌。

  以玉雕等南阳特色工艺美术品为重点,我市将进一步提升创意设计水平,在传统工艺中植入工业设计,融入现代元素,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开发兼具文化价值与实用价值的原创产品,打造富有南阳人文气息、古典与现代风格相互交融的工艺美术品,持续擦亮“中华玉都”这块金字招牌,大力提升玉文化产业的品牌效应和区域影响力。

  伴随南阳第十八届玉雕文化节暨文化创意产业大会的开幕,人们对玉文化的认知水平将再上新台阶。玉文化与文旅、文创资源的有机融合,将进一步打响“南阳  一个值得三顾的地方”城市品牌,为南阳加快建设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注入不懈动力。

               摄影:关政 张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