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记者走基层)移民村里幸福景
作者:  陈琼

  本报记者陈琼

  深秋时节,走进宛城区,处处天高气爽、瓜果飘香,行至宛城区红泥湾镇清丰岭村,一栋栋宁静雅致的小楼房格外显眼,一条条平坦的道路通往每家每户,村文化墙上镌刻着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不懈追求,呈现出移民新村生活的新气象。

  清丰岭村是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第二批移民安置村。为保一渠清水顺利北上,2011年6月19日,淅川县大石桥乡清丰岭村的群众从生活了几十年的家乡挥泪离别故土,搬迁至此。12年后,在红泥湾这片土地上,900余人扎根于此,安居乐业。

  记者走进村里的“明星”企业——南阳汇金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只见工人们正在流水线上将休闲食品进行打包装箱。车间外,几辆装载完毕的货车即将启程发往外地。

  该公司是我市“丹江口南水北调”招商引资项目。为了移民实现在家门口“能就业、收入稳”,2012年,这家注册资金1600万的企业落户于此,带动村里200余人就近就业。公司负责人杨兴权说,企业生产的休闲食品主要销往新疆、山东等全国各地十几个省市,年销售额达到3500万元。

  “这里住房环境好,出行也方便,在家门口就能就业,解决工作的同时也方便照顾老人孩子,现在生活得十分幸福。”说起搬迁后的生活,村民李景兰连声叫好。

  清丰岭村将移民政策用实、用足、用到位,抓前期规划、抓项目储备,加快项目落地建设管理。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以移民村集体资金、项目资产、移民土地等入股合作,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把集体增实力、移民增收益和产业增效益充分体现出来,实现企业、集体和村民多赢。

  清丰岭村党支部书记杜长敏介绍,村里先后流转土地700亩,引进和发展了食品加工、锂电科技、大棚蔬菜、现代养殖、手工制作等项目10多个,年产值近3亿元,安置移民和周边群众就业400余人,村集体收入也是连年增加。

  村子越来越美,环境越来越好,村民的日子也越来越甜。建游园、修长廊、栽苗木、新路灯;村民们还自发成立了文艺演出队,常年参加区、镇开展的文艺演出活动。这些年,清风岭村先后荣获省委、省政府“移民增收致富村”“全省创新社会管理奖”“美丽乡村”示范村和市、区“文明新村”等荣誉。

  从“为什么要搬”“靠山还能吃山,出了山吃啥”的担忧,到“家门口就能上班”“医院、学校都建得很近”的满足,如今,清丰岭的移民们心中有了幸福的答案。

  微信图片_20230911085159.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