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于晓霞 张玲 文/图
或许你不熟悉他的名字,但他的作品,你一定看到过——张衡博物馆的《张衡》铜像、南阳理工学院的雕塑《诸葛亮》《范蠡》《杨廷宝》、南阳医专图书馆广场的《张仲景》等四大名医肖像雕塑、温凉河沿岸的雕塑《汉韵》《升华》……均出自他手。他的雕塑作品《张衡》由中国国家版本馆收藏并永久展示,据悉,这是目前我省唯一一件入藏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的历史文化名人雕塑作品。
他,就是南阳理工学院环境设计教研室主任、南阳雕塑家王军校。9月5日,记者走进王军校雕塑创作工作室,听他讲述《张衡》创作背后的故事,看到了一个沉醉于用雕塑传递内心表达、宣传传承南阳文化的“艺术工匠”。
全省第一人 雕塑《张衡》入藏国家版本馆
今年7月,王军校收到了来自中国国家版本馆颁发的收藏证书,他创作的雕塑作品《张衡》由国家版本馆典藏并永久展示,成为我省雕塑作品入藏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的第一人。
中国国家版本馆是新时代标志性的文化传世工程,是国家版本资源总库和中华文化种子基因库。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位于北京燕山脚下,由王军校创作设计的张衡汉白玉雕塑,与屈原昂首问天的铜雕塑相对而立,笑迎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
9月5日,与王军校一起,记者来到了卧龙区石桥镇的张衡博物馆,一睹坐落于此的张衡雕塑原作风采。走进张衡博物馆,入眼便是巍然耸立的张衡铜像:前额高阔,美髯飘飘,身着汉服,手持书简,目光睿智、坚定,颇有大汉气象,尽现智者风范,恰如人们心中的“科圣”。
这座高4.5米的张衡铜像由王军校创作设计,2018年6月底首次亮相张衡博物馆中国仪器仪表行业拜祖大典,来自全国各地的专业人士对张衡铜像设计制作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当时就有人曾评说,在南阳落成的这座张衡铜像很可能成为张衡的“标准像”。
五年前的戏言,如今已既成事实。
历时三个月 数易其稿为科圣张衡塑像
“《张衡》是我于2018为张衡博物馆特别创作的,也是我市首座大型张衡铜质雕塑。”谈及当年的创作,王军校说,张衡是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是南阳的代表人物之一。接到任务后,他很激动,压力也很大。
“张衡是高是矮,是胖是瘦,不能随意想象。形、神如何确定,细节如何把握,更不能随意为之。”王军校回忆,没有照片和祖宗画像,只能从古书、古画中寻找张衡的样貌。他广泛查阅了《后汉书·张衡传》等大量历史资料;反复诵读张衡的《南都赋》,从中体会感受他的风骨气韵,并结合著名画家蒋兆和所画《张衡像》,一点点勾勒出科圣张衡的立体形象。
“雕塑的创作设计过程是非常严谨的,从人物造型、表情、内涵、汉代服装都不能出现一点偏差。”雕塑创作是一个艰辛的过程。先动手设计,制作成30厘米高的雕塑小稿,经市科协、市文物局、张衡博物馆等专家反复观摩,先后修改3次,仔细斟酌刻画,直到大家一致认可后,再将雕塑小样用专用的泥土,10倍放大成泥塑大样。待泥稿大样完成后,先翻制成石膏模具,再制成玻璃钢模型,之后运送到铸铜厂,经过翻砂、铜水浇铸、打磨着色、防腐处理等近十道工序,才能最终完成铸铜的张衡雕塑。在泥塑大样创作中,由于太高无法在室内进行,王军校就在室外搭建了露天脚手架,每天都要爬高上低,对塑像进行精雕细琢。
巍峨高大,栩栩如生。历时3个多月,张衡铜像的所有工序终于全部完成,2018年在张衡博物馆亮相那一刻,科圣张衡仿佛真的“活”了。
追梦20余载 用心用情镌刻城市之美
择一艺,终一生。48岁的王军校,从事雕塑艺术已有25年。他生于镇平,现任职于南阳理工学院建筑学院,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会员。长期致力于雕塑教学、研究与创作,多次参与地方高校及南阳城市雕塑与建设项目,其作品多次参加省级美术作品展并获奖。作品《时代灵魂》获得省级二等奖,《我的幸福》、《大山的希望——张玉滚》等获得省级三等奖。
王军校的作品,多以人物雕塑为主。他曾为张衡、诸葛亮、张仲景、范蠡、杨廷宝、张玉滚等南阳历史名人及现当代人物塑像,以其深邃厚重、诗意传神的艺术表达而备受同行的推崇。同时,他还擅长以雕塑语言记录生活的美、城市的美,创作出了《夏》、《风尚》、《幸福时光》、《我的幸福》、《时代灵魂》、《把根留住》等;红色雕塑《我爱五星红旗》、《抢渡丹江》等,在一刀一凿的刻画中凝聚革命历史,传承红色精神。
如今,在南阳城区、淅川、新野、邓州等地,王军校创作或设计的雕塑作品串起了一道亮眼的人文风景线,成为展示城市魅力的重要载体。
“对雕塑艺术工作者来说,能为自己的家乡贡献一些作品,以自己的方式美化城市家园,宣传南阳历史文化,这种满足感和成就感是不言而喻的。”王军校介绍,雕塑是城市记忆的凝结。雕塑创作应立足时代特征、时代思潮、时代审美、时代观念,用优秀的作品来响应时代的召唤,用雕塑镌刻城市之美。
张衡铜像静静伫立于张衡博物馆
王军校创作雕塑小稿《抢渡丹江》
王军校雕塑作品《诸葛亮》
为时代楷模张玉滚塑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