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兴农领头雁
——记2023年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邓州市农技推广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冀洪策
全媒体记者李佩佩
从弱冠之年到知命之年,33年如一日奋战在农业生产和科技推广一线,他切实履行了一位党员、一名科教人员的职责和担当。“粮食产能提高、品质优良、群众增收致富”一直是他的奋斗目标。他就是邓州市农技推广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冀洪策。
33年来他平均每天行程100余公里,穿梭在田间地头,送科技下乡,促农民增收,促乡村振兴。在邓州,很多农户只要农作物出现病虫害,他们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找冀洪策。
过硬的专业知识,通俗易懂的讲解,总能让农户得到满意的答复。冀洪策成了老百姓心目中最信任、最喜欢的农技专家。
开拓创新 解决“疑难杂症”(小标题)
邓州市是农业大市,农民播种、栽培、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各方面都需农技人员指导。冀洪策作为一名农技推广员,时时刻刻在学习研究如何结合实际,为农作物诊断开药。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耕地就是农业的命脉。
邓州市现有耕地253万亩,其中砂姜黑土面积121万亩,长期以来,该土壤“黏、瘠、旱、薄”已成为制约粮食产能提升的瓶颈、农户增收的短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羁绊,被农民称为“最难犁的地,最难种的土”。
而这个问题也是冀洪策心中多年来绕不开的痛,为解决这一难题,他风餐露宿、行色匆匆,外出参观学习、内引外联,与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院、中国农大等科研机构达成合作协议,组织技术人员与各科研机构专家教授联合组成“邓州市砂姜黑土改良技术攻关团队”,创建了良田、良种、良法、良治“四良”耕地保护利用邓州模式。
通过砂姜黑土改良技术项目的落实,邓州市耕地需水量下降20%;有效耕作层厚度增加5-10cm;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20%以上,土壤生物多样性水平提高30%。5000亩试验示范区可节本增效200万元以上,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使命担当 发展特色产业(小标题)
进行农业供给侧改革,发展特色产业,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关键。冀洪策主动承接了酒用高粱生态适应性鉴定试验和主导品种筛选试验,并分别与不同酒厂的需求标准比对,联系签订订单,帮助群众发展酒用高粱产业,形成了豫西南最大的酒用高粱种植示范基地。
邓州市小麦种植面积220万亩,玉米种植面积100万亩,素有“河南粮仓”之称。为使220万亩小麦实现全面丰收,冀洪策和他的技术团队,无论是烈日炎炎的夏日,还是寒风刺骨的冬季,从“科技支撑”到“高产创建”,从“测土配方施肥”到“有机质提升”,通过定点定株分析,把每亩23万粒种子、40万颗麦穗重新定义,用二十万分之一,甚至是四十万分之一的精细,给每一粒种子、每一颗麦穗插上科技的翅膀,引导群众实现了从简单的“会种地”,到“慧种地”。
爱岗敬业 奉献毕生心力(小标题)
近年来,冀洪策不断加强与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合作,引导他们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工作,主动为党和国家分忧解愁。
他亲自指导“益收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进行农业高效种植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并协助带领周边150户农户共同致富;指导“莲藕种植专业合作社”进行莲鱼混养,带动周边120户农户走向脱贫致富之路;引导高集“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蔬菜高效种植,发展蔬菜种植千余亩,大力发展日光温室和大棚种植,让周边120户贫困户年收入不低于2.5万元。
他先后获得了“全国十佳农技推广标兵”、“全国最美农技员”、“全国农业先进工作者”、“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