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科圣张衡“刻苦、坚韧、创新、奉献”精神——纪念张衡星命名45周年
作者:  王晓谦

弘扬科圣张衡“刻苦、坚韧、创新、奉献”精神

——纪念张衡星命名45周年

王晓谦


世界文化名人张衡,是中国古代卓越的科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生于东汉时期南阳郡西鄂(今南阳市卧龙区石桥镇),在家乡长大成才,是富饶美丽的南阳培育出来的一位科学泰斗。张衡天资聪明,敏而好学,以“一物不知,实以为耻;闻一善言,不胜其喜”的态度求学治学,在天文、地震、数学、机械制造、文学艺术诸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为全人类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以其崇高的品德、光辉的业绩而名垂青史,令世人景仰。

张衡一生“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夥,而耻智之不博”。在天文学方面,他著有《灵宪》《浑天仪图注》两部天文学著作,创制了用水力推动的大型天文仪器——浑天仪;在地震学方面,他于公元 132 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地动仪,比欧洲早 1700 多年;在机械制造方面,他创制了指南车、记里鼓车、独飞木雕等机械;在文学方面,他的《二京赋》《南都赋》《归田赋》等作品,成为千百年来人们争相传诵的篇章;在艺术方面,他是东汉六大画家之首。博学多才是张衡真实的写照,正如郭沫若先生所说:“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严济慈先生更其将尊为“科圣”。 

张衡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更是世界人民的骄傲。为了纪念张衡所做出的突出成就,1978年8月1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首次将该台发现的新小行星,用张衡的名字命名,这就是国际永久编号为1802号小行星“张衡星”。1978年8月国际小行星中心向全世界各天文台正式发布了(1802)张衡星的命名公报,公报中对该星名作如下介绍:

(1802)Zhang Heng 张衡星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1964年10月9日发现。

此星以张衡(公元78-139年)的名字而命名。张衡是东汉时期的杰出科学家,他发明并制造了浑仪和地震仪,还发明了水力驱动天球仪,这位现代天象仪的鼻祖享有很高的声誉。

从此,张衡的名字进入了宇宙星空,镶上了太空星辰,永远遨游在太空之中!

张衡星是我国天文台自己发现并首次命名的第一颗小行星。1964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刚刚安装了一台40厘米双筒折光望远镜,行星研究室张家祥、杨捷兴等科研人员为了探索发现新天体,怀着极大的热忱,经常通宵达旦地守在望远镜旁边进行照相观测。在10月9日拍摄的一对底片上,他们惊喜地发现了一颗移动着的新天体,随后又进行了多次的跟踪观测,并计算出表征它在空间运动的轨道参数。该新天体的观测和研究结果对外发表后,国际小行星中心认出这颗小行星早在1933年就曾被德国汉堡天文台观测到,此后法国尼斯天文台和德国赫德堡天文台亦曾在1936年、1938年、1949年和1950年先后观测记录,但都因当时观测资料不足,无法测算其运行轨道,直到1964年10月至11月,紫金山天文台的观测和轨道计算起了关键性作用。因此,国际小行星中心给予该星(1802)永久编号,并确认紫金山天文台拥有该天体的发现权和命名权。紫金山天文台的科研人员将自已发现的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以此表达他们对张衡的崇高敬意,并纪念张衡在人类科学发展史上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张衡星的直径约为20公里,沿着一个近似于圆形的椭圆轨道绕日运行,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为4.26亿公里,在轨道上平均每天以153万公里的高速奔腾向前,绕太阳一周需4.79年。张衡星到地球的距离是不断变化的,最远可达5.9亿公里,最近时只有2.62亿公里。

张衡星的命名是一项崇高的国际荣誉,充分体现出国际天文组织对伟大的科学家张衡的敬仰,科圣张衡的名字被镶嵌在太空星辰,同天地共存,与日月同辉!

今天我们仰望张衡,他的业绩犹如升悬在华夏天空的璀璨明星,代表了一代的精华,令世人景仰。而他众多的科学成果,则犹如汇入祖国文化长河的一派清流,灌溉着我们今天的文化土壤。从张衡认识宇宙,探索太空开始,到今天我国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成为世界航天大国,我们炎黄儿女,一步步的在认识人类自身和探求人类未来的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当前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能否把握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方向并抢占制高点,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一个民族的前途、未来。优先发展科学技术,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推动科技为经济建设服务,已经成为我国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充分发挥其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重要作用,这就需要我们宣传张衡伟大成就,学习他“约已博艺,无坚不钻”的科研态度,继承他“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的”高尚品德,深

怀爱国之心、砥砺报国之志。弘扬科圣张衡“刻苦、坚韧、创新、奉献”精神,主动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责任,为南阳高质量建设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