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金玺
开学了,经历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暑期后,同学们又回到了熟悉的校园,迎来了新的学期,骗子们也开始蠢蠢欲动,校园诈骗手段花样百出,稍不注意就会落入诈骗陷阱。昨日,市公安局反诈中心发布“开学反诈指南”,提醒广大师生一定要提高警惕,擦亮双眼,上好“开学反诈第一课”。
致家长 : “冒充老师”类诈骗
典型案例
王某在孩子班级微信群看到一个跟班主任一样头像的人发了一条消息称需要缴纳学杂费499元,并附带了一个微信收款码,王某想都没想直接扫码转账499元,群里跟着好几位家长发来了转账成功的截图,大概2分钟后又有一个相同头像和昵称的人称发截图和收费消息的是骗子,让家长不要再继续扫码转账。王某这才意识到被骗。
警方提醒
开学季到了,诈骗分子会通过各类社交软件佯装家长加入“班级群里”,随后通过更改头像、昵称“变身”,冒充学校老师、班主任、家委会成员,或谎称受老师委托,通过群发或添加群内家长为好友私聊等方式,以缴纳学杂费、资料费、补课费等为幌子实施诈骗。凡是接到自称老师或熟人要求转账的信息时,务必通过电话或当面核实确认,在核实确认之前切勿转账!
致小学生:“游戏交易”类诈骗
典型案例
11岁的李同学在玩游戏时看到低价销售游戏币的信息,按要求添加对方QQ,随后对方以其未成年导致账户被冻结为由诱导受害人按照操作进行解冻,李同学按照对方说的将手机收到的验证码告知对方后,母亲银行卡钱被转走合计1200元。
警方提醒
诈骗分子在社交、游戏平台发布买卖网络游戏账号、道具、点卡的广告,或免费低价获取游戏道具等相关信息。待受害人与其主动接触后,诈骗分子以私下交易更便宜、更方便为由,诱导受害人绕过正规平台与其进行私下交易;然后以操作失误、等级不够等为由,要求受害人支付“注册费”“解冻费”“会员费”,得手后便将受害人拉黑。
家长要经常检查孩子的手机,卸载不必要的软件,加强反诈骗教育,不要让孩子轻信陌生人的话语,不要泄露个人信息或转账汇款。同时,家长也要保管好自己的手机和银行卡,不要让孩子知道支付密码或设置免密支付。在生活中多陪伴孩子,用充实的生活代替玩手机。一旦发现孩子被骗,请及时报警处理。
致大学生: “网络刷单”类诈骗
典型案例
上大二的张同学一直勤工俭学,近日在手机上看到有人发布“网络刷单”的广告,张同学信以为真,就联系了对方。刚开始,对方提供了一些“小额任务”,并及时返现,这让张同学信以为真,随后对方又提出让张同学做“大额任务”,报酬丰厚,就这样张同学在诈骗陷阱里越陷越深,不可自拔。最后,对方将张同学拉黑,再也联系不上。此时,张同学才发现被骗,急忙打电话报警。
警方提醒
诈骗分子往往要求先下载指定的APP,然后进行刷单返利,如果您遇到具备这种特征的情况时一定要提高警惕,不要被高额报酬所迷惑,更不能抱侥幸心理相信骗子的退款承诺,以免遭遇连环骗局。如果被骗,应及时拨打110报警,同时注意保留聊天记录、交易记录、联系方式等证据。
“无论骗子的诈骗手法怎么变化,广大学生和家长一定要提高警惕,如果遭遇诈骗要及时拨打110报警,遇事千万不能慌张,尤其是涉及到财物、转账、汇款等方面时,更要加以防范,以免不必要的财产损失。”市公安局反诈中心民警告诉记者。
开学了,宛城公安分局民警走进校园对家长进行反诈宣传 本报记者 李金玺
上好开学反诈第一课 本报记者 李金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