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山记忆
作者:  彭文哲

蒲山记忆

彭文哲


沿着南阳城区仲景大道向北15公里,就会看到一圈已经变得低矮的断断续续的山体,崖壁上岩石的纹理错落有致,镶嵌着宣传标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就是蒲山,曾经喧闹异常,如今静下来净下来,逐渐绿起来美起来的蒲山。

盛夏时节到蒲山走走,就会有心旷神怡的感觉。天空就像冲洗过镜子般明朗,阳光把天上的白云和地上的草树照得透亮;空气湿润,回荡着蝉鸣;几条沙土路在崖壁间蜿蜒连接,向远处延伸,有牧羊人吆喝着羊群悠闲地走过;点缀在山洼里的,是几处水塘,鱼儿在水草间穿梭,不时有水鸟起落,不乏垂钓者执着守候;大片的草皮植被从低洼处向山体蔓延,透露着顽强的生机。站在山上,周边的村庄、街道绿树环绕,大片五彩缤纷月季田,散发着扑鼻的花香;白河像白色的哈达,绕过山北、山东,又到山南。

生活在蒲山的人,对蒲山有着深刻的记忆。蒲山是南阳九架孤山之一,又叫牛山,牛头是丰山,俯瞰白河,牛身高高隆起,绵延约3公里,牛尾是鸡鸣山。原先山上树草茂盛,泉水淙淙,风景宜人,人们可以上山割草放牛采蘑菇。牛头丰山为白河上游主要渡口,曾经是李白、元好问等文人墨客向往的地方,丰山摩崖石刻留有他们不少诗作。山上盛产蒲公英,到了春天,满山花开,遍地金黄,花香四溢,故又得此美名。

蒲山的开采可以追溯到汉代,蒲山石雕远近闻名。南阳汉画馆石雕多为蒲山所产,武侯祠、山陕会馆、李时珍故里等景点均有蒲山石雕作品,石雕养活了一代又一代蒲山人。

蒲山的价值发掘和更大规模的开发,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其时,蒲山石灰石碳酸钙含量超过九成,是制造建材的上乘原料,山下有8家大中型水泥厂,还先后有大小上千家家钙粉厂、石子厂、石灰窑、商混站,蒲山于是还有一个现代化的名字:豫西南建材基地。南阳城区的高度逐年抬升,蒲山的高度逐年下降。

山石开采、原料转运和建材加工,造成了严重的空气污染,影响了南阳的环境质量,与绿色发展理念格格不入。环境整治势在必行,措施愈加严厉,2010年代初,除了水泥厂升级改造保留外,其余涉尘企业一律强制关停,场光地净,蒲山开采强行放缓,也有时间改进开采工艺、植树种草,恢复生态。由于开采量的限制,现存的两家水泥厂和多家商混站所需原料多为外购,成了来料加工企业。随着整治和生态恢复的深入,矿区裸露的空地绿起来了,矿区的道路净起来了,粉尘污染彻底改观,空气质量明显提升,“生活在蒲山一年,一年吃块砖”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不仅如此,围绕矿区实景创意、历史遗存保护、人文景观演绎,一大批项目正在酝酿实施,有关蒲山的记忆将进一步被刷新。

宁静的背后都是曾经的喧嚣繁华。远望蒲山,仍然能感受昔日机械的轰鸣和山体开裂的震动,汗水和喜悦似乎仍然在空气中闪烁。置身山间,眼前尽是石雕匠人的汗流浃背,熙熙攘攘的车水马龙;起伏的山体,分明是一群朝着一个方向奋起直追野马。

蒲山已经躬身入局,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大局,价值得到了不断升华。蒲山是有形的,带给世人实实在在的福祉;蒲山是无形的,他的品格和精神,永远矗立在原来的地方,并且不断放大。蒲山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和未来的希冀,他仍然是一座牛山,是一座开满鲜花高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