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记者走基层)扎根深山育桃李 三尺讲台守初心
作者:  郝春城

(百名记者走基层)

扎根深山育桃李   三尺讲台守初心

  本报记者 郝春城


  从师范学校毕业后,他扎根深山教书育人,如今已经整整24个年头。他满怀一颗炽热的教育初心,牢记党的教育使命,以满腔热情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坚守,奉献青春,无怨无悔。他就是内乡县夏馆镇湍源小学教师刘春莹。

  8月的一天,记者来到这所深山中的小学采访。

  (小标题)不忘初心,困难中选择坚守

  进山的道路正在整修,再加上前几天刚下过一场大雨,记者在蜿蜒的山路上驾车盘旋了两个多小时,绕过两处塌方,终于来到湍源小学。

  湍源小学是内乡县北部山区最偏远的学校,距离县城120公里,海拔1000多米。与其说是所小学校,不如说是一个教学点更贴切:从一年级到四年级一共四个班,32名小学生,5名教师,最大班有11人,最少的5人。

  刘春莹出生在湍源村。1999年,他从师范学校刚毕业,相关领导问他是否愿意回到北山教书。刘春莹深知山区学校条件艰苦,没有人愿意去。为了让山里的孩子能通过学习走出大山,实现人生梦想,他毫不犹豫地回答:“我愿意!”

  “那时候,由于交通不便,生活成了最大的难题。一日三餐,土豆、萝卜成了不二选择。”刘春莹说,“吃水是从十多里的山上挖土沟埋水管引来山泉水。一到冬天,水管儿就被冻住,必须到一公里外的湍河源头用三轮车拉水吃。”

  生活的艰苦,让人刻骨铭心;条件的落后,同样让他终生难忘。刚参加工作时学校只有6间平房,12间能看得见天的瓦房,破烂不堪的校园,缺胳膊少腿的桌椅,透过窗户缝中似刀的寒风,让一个个新来的教师望而却步。刘春莹却选择了坚守。

  他流过泪,彷徨过,也想过到山下教书。但当他看到孩子们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神,听到家长们把孩子交给教师时那期盼的话语,他咬咬牙,继续留了下来,一干就是二十多年。

  (小标题)扎根深山,无私奉献不言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既然选择了远方,就不顾风雨兼程;既然选择了深山教育,就要把全部的心血、全部的爱都献给学生。”这是刘春莹日记里的文字。

  由于山区居民住处较为分散,大部分学生吃住在校,于是,白天陪餐、晚上陪寝,成了他工作的一部分。2014年秋天的一个深夜,正在男生宿舍陪寝的刘春莹,突然听到杨明锞同学发出痛苦的呻吟声,赶紧开灯到他床前,见他面红耳赤、双目紧闭、病情非常严重,来不及多想,赶紧背起杨明锞就向校外飞奔去找医生,路上自己的一只鞋跑掉了也顾不上捡。等把杨明锞交给医生时,他才松下一口气,发现自己的脚也被碰伤,鲜血直流。

  对于留守儿童,刘春莹给予更多的关爱。2003年冬季的一天,突降暴雪。他发现从来不迟到的刘杰没按时到校。他有一种说不出的不安,便和另一位老师拄着棍子踏着厚厚的积雪,沿路呼喊寻找,最终在一个山沟里发现了刘杰。原来在上学路上刘杰不小心滑落到山沟,摔伤了左腿。他们赶紧把他背到村卫生室进行紧急处理。刘杰伤情稳定后,刘春莹把他安置在自己的住室里,照顾他饮食,辅导他功课。刘杰的伤好后,他奶奶来到学校,拉着刘春莹的手老泪纵横地说:“春莹啊,你真是杰娃的亲人啊!”

  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刘春莹还经常拿出自己的工资资助贫困学生。其中有一个叫秦旭的学生,母亲失明、父亲残疾,家庭特别困难。在刘春莹的资助下,这名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并考入南阳一所技校。

  (小标题)不负韶华,桃李芬芳花满园

  听说记者来采访,湍源村的几名小学生也来到校园:“我们都很喜欢刘校长,他对我们很好、很亲切。”看得出来,孩子们与他相处十分融洽,就像一家人。

  刘春莹在平时教学中善于总结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注重培养学生个性,开发学生的思维。他所教的学科,成绩在全镇总是名列前茅。

  由于工作务实,成绩突出,2010年秋,夏馆镇中心学校任命他担任湍源小学校长。从此,他每周要往返120公里开教学会。一个冬日的傍晚,在返校途中,他的摩托车坏在半路。但第二天还得给学生上课,他只好把摩托车放在一个农户家里。此时距学校还有20多公里山路,他徒步向学校走去。大山里的夜晚异常宁静,他独自一人走在蜿蜒崎岖的山路上,回到学校已是凌晨一点。

  2015年春,学校一名数学老师退休,当时找不到代课教师,为了不耽搁学生学习,刘春莹除了担任四年级数学、全校的体育和计算机课外,又承担了三年级数学等课程。直到现在,他还一周担22节课。就这样,一年四季,他全身心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平时他是老师、是校长,星期天、节假日他是学校的义务修理工、油漆工、搬运工,修修补补的活样样都干。

  常年超负荷的工作,让他的身体一次又一次地亮起了“红灯”,刚刚40岁出头的他,身患多种慢性疾病,但他无怨无悔。

  24年过去,身边的同事换了一茬又一茬,学生送走了一届又一届,但刘春莹依然坚守着。多年来,最让他欣慰的是,没有一个孩子辍学。据不完全统计,在湍源小学就读的学生已经有80多人考上大学,有些也像他那样,走上了教育岗位。走出大山的学生一批又一批,他们分布在社会的各行各业,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取得了各自成就。

  24年的坚守,刘春莹获得多项荣誉:2015年教师节被河南省教育厅授予优秀教师荣誉称号,2020被评为南阳最美教师,2021年七一建党节被授予南阳市优秀共产党员……

  “荣誉只属于过去,我要珍惜荣誉,不忘本色,在教育岗位上继续做好本职工作。”刘春莹说。

图片说明:

001,批改作业。(资料图)

002,给孩子们批改作业。(资料图)

003,接受采访。

004,接受采访。

005,指导学生篮球训练。

006,课堂教学。(资料图)

007,计算机课堂教学。(资料图)

008,采访途中遇塌方。

009,湍源村小学校。

005.jpg006.jpg007.jpg008.jpg009.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