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7 百名记者走基层 影像版主管道突然爆裂漏水,10名抢修工人赶赴现场“带水作业”——风雨夜,他们跳入深坑鏖战近10小时
作者:  张玲

本报记者 张玲 /

 

  他们是城市供水管网的“急救医生”,也是一群普通的劳动者。为了保障千家万户的正常生活,为了守护这座城市的岁月静好,他们不分严寒酷暑、白天黑夜,闻令而动,奋战在抢修一线。

825日晚,在城区文化路供水管网抢修现场,记者记录了他们冒雨连夜奋战的“风采”……

 

傍晚 抢修漏水管道

“再用力挖一点儿,马上就挖到了。”

“慢些,漏水点就在那个地方。”

……

825日下午6时许,秋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北控南阳水务集团维修部部长黄锋带领着9名维修人员,来到中心城区文化路与七一路交叉口南100米左右的管道漏水点,做好准备工作后开始对地面进行挖掘。

“这是一条主管道,承担着滨河大道到七一路段文化路道路两侧及周边市民的用水。”黄锋告诉记者,他们当天接到该处管道漏水指令后,迅速展开抢修行动。初步判断是因为主水管爆裂导致漏水,这条主水管直径400毫米,为了保障市民正常用水,尽快修复管道成了当务之急,他们决定在当晚连夜进行抢修。此时正在将周边的土挖空,好进一步检测管道破裂程度。

一台抽水泵、一台挖机、10名抢修人员,在几盏聚光灯的照射下,现场抢修作业有序展开。记者注意到,维修人员不时要对所挖的坑进行抽水,水位依旧在膝盖高度的位置,管道底部还不断翻涌着水花。抢修工人胡小飞告诉记者,这条道路上铺设的沥青、混凝土有30厘米厚,主管道的上方、两侧还浇筑有十多厘米厚的混凝土保护层,给挖掘找漏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题。

 

深夜 顶风冒雨奋战 

“‘带水作业’不影响居民供水,但是这给抢修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需要边开挖土方边排水。”黄锋一边忙碌着一边给记者介绍道。

当晚,维修人员采取的是人机配合“带水作业”施工,一边探一边挖地艰难进行作业,当挖至管道附近时,继续用挖掘机作业有损坏管道的风险,抢修人员只好带水跪地作业,用钎子一点点锻开、将基坑内碎石一块块运出,不停地清理坑底杂物。

时间一分分过去,此时,已是深夜1时许,雨还下个不停。主水管埋深约1.8米,和胡小飞的身高差不多。作业坑里的水位时高时低。胡小飞和工友始终站在坑里,胶鞋、衣服全都湿透,雨水混合着汗珠从他们的脸上不停地往下落。“我摸到水管断裂的地方了。”胡小飞兴奋地说。他的这句话瞬间点燃了现场的气氛,大家的干劲更足了。

  经过反复摸索尝试,抢修工作随后得以顺利推进。作业坑积水水位稳定下降,并成功降至水管以下,灰黑色的主水管最终露出“真面目”。

“由于是水泥管接口处漏水,要想修复,必须用专门配件(哈夫节)进行紧固。”26日凌晨2时许,抢修现场,被称为“哈夫节”的专用配件被递进坑内,两名工作人员麻利地将供水管道包好合龙,拧紧螺丝,抢修工作大功告成。

 

凌晨 顺利恢复供水

此时,抢修人员的工作还未完全结束。在短暂的休息后,大家又投入了清理作业现场、填充作业坑、将路面恢复原状等工作,以消除抢修施工可能产生的安全隐患。

“回填道路既是我们施工的要求,也是为了保障居民的正常出行。”黄锋说,待天气转晴后相关施工人员还会用水泥将道路铺平,保障居民及车辆的安全通行。

待全部完工,记者看了看时间,此时已是凌晨330分。

  826日清晨,当市民发现自来水已经恢复正常时,可能很少有人会想到,有一群人顶风冒雨,在深夜里持续奋战了近10个小时。

清除坑内石块

铲除杂物

研究方案

徒手捡出碎石

铲出淤泥

用钎子一点点锻开

拧紧螺丝

抽出漏水

放入抽水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