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省四市采访纪行)东莞:一流营商环境澎湃发展“新动能”
作者:  郝春城

  东莞:一流营商环境澎湃发展“新动能”

  本报记者 郝春城  全媒体记者陈明磊

  [东莞市情]

  东莞,广东省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外贸口岸,珠江三角洲东岸中心城市,中国4个不设区的地级市之一。2022年,常住人口1043.7万人,GDP达11200.32亿元。2020年获评中国营商环境评价标杆城市,2023年全国城市营商环境评估报告排名第20位。目前经营主体超160万。


  东莞是国际制造名城,号称“世界工厂”,为“广东四小虎”之首。近年来,东莞致力于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持续加大对企业的关怀力度,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和科学市场监管体系,在政务服务方面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创新,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发展。

  东莞营商环境到底优在哪里?近日记者进行了实地探访。


  管家式服务暖心贴心

  全面提升市场主体获得感

  8月7日,星期一。上午8点刚过,记者便来到东莞市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综合试验基地。全国首个以商事制度改革为主题的体验馆,就在这里。进入基地,东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的工作人员热情迎接我们。

  该局东城分局的张小靖介绍:“商改基地,不仅是商事制度改革的展示馆,也是一个‘产业园区’。凭借商改制度创新与产业政策深入融合,成功吸引了亚马逊、阿里巴巴等优质平台与东莞对接合作。目前,已有3000余户市场主体落户商改基地。”

  主题体验馆内,市场监管大数据展示厅的超大屏幕上,实时播报着该市市场监管领域大数据情况,包括主场主体发展、结构分析、生存周期分析、活跃度分析、协同监管、网格化监管等情况,全方位展示商事制度改革给营业环境带来的变化。

  张小靖补充道:“东莞的市场主体从54万户到100万户,用了5年时间;从100万户到150万户,只用了4年多时间。连续10年保持10万户以上增长。”

  近年来,东莞市坚持把“放管服”改革摆在突出位置,为企业全生命周期提供暖心贴心“管家式”政务服务,助力企业茁壮成长。

  企业设立更便捷。东莞推动“一照通行”涉企审批改革,试点推进市场主体登记智能审批改革,登记注册审批平均时间压缩至1分钟以内。开办企业,不仅“即报即办”“一照通行”,还以数据共享打破行政壁垒,实现商事登记、税务、社保、公章等业务“一表申请、一网通办、一窗通取”。

  投资落地更快捷。推动“一张图”投资审批改革,提供免费代办帮办服务,全口径压减项目落地时间;推进已经提前完善手续的“标准地”供应,保障产业用地企业“拿地即开工”;推动“容差审批”“拆旧建新、同步申请”等,加快产业项目落地达产。

  为有效解决企业用工需求,该市构建“就莞用”服务平台、推广使用“就莞用”码、“就莞用”广场,提供分级分类服务、打造“东莞云聘”品牌。

  在破解经营主体“退出难”方面,东莞创新打造“莞惠退”平台,优化注销流程、引导逐项或合并办理,实现社保、市场监管、税务、海关等企业注销内容“同步办”“立马办”,促进企业“新陈代谢”。

  在港资企业商事登记改革领域,东莞同样率先“破局”。该局东城分局余志伟向记者介绍:“我们在全国率先实现港资企业全程电子化登记,实现港人港企足不出户即可在内地办理营业执照。”香港投资者在莞投资兴业正式进入“1小时办事圈”。

  2022年,东莞市聚焦知企爱企帮企,通过“放管服”改革九大攻坚行动,集中解决一批困扰企业的堵点、痛点问题,以“企莞家”、政务服务“莞家”系列、“税莞家”、“金融莞家”、“就莞用”、“信用莞家”为6大任务对象,打造企业全生命周期“莞家”服务品牌,形成一批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经验和改革品牌。


  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市镇联动领军中国智慧城

  东莞市民服务中心,被称为全国“最具综合软实力政务服务大厅”。走进大厅,记者在荣誉墙上看到,除了各类牌匾,“服务周到”“工作高效”“为民解忧”等字眼也频频出现在市民赠送的锦旗上。

  东莞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审批协调科科长任仲佳介绍,市民服务中心是广东省综合窗集成最高的办事大厅,共进驻50余个审批部门、3000余项政务服务,设有10个政务服务功能区,三大24小时自助服务区以及便民服务功能区,集成270个办事窗口,含所有市级政府部门业务,群众在这里“只进一扇门,只跑一个窗,办成所有事”。

  任仲佳说:“东莞市民服务中心对行政办事员进行标准化培训,经考核后持证上岗。为提高服务水平,该服务中心在广东省率先开展了行政办事员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此外,该服务中心推出“周末不打烊”“不见面审批”等服务,设立政务服务无障碍示范岗,均获得了企业和群众的高度肯定。

  “其实,东莞市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有许多创新做法在全国或全省(广东)推广。”任仲佳介绍。公安业务“一窗通办”是东莞众多“全国首创”中的一个,打破了公安的警种限制,融合了户政、出入境、交警等近200项业务。

  任仲佳说,“一窗通办”从公安业务不断拓展,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也从市民服务中心向镇街、园区铺展开。

  这缘于东莞的“特殊”身份。东莞是跻身“万亿俱乐部”特大城市,却是全国为数不多的不设区县、下设35个镇街(园区)的“直筒子市”。以“镇”管理庞大的经济和人口,基层治理服务面临极大压力。为此,东莞按照“集约共享、协同共治、开放共赢”规划理念,自2019年起全面启动数字政府三年行动计划。

  东莞完善了35个镇街(园区)政务服务中心建设,596个村(社区)在党群服务中心布设政务服务窗口,建成政务服务大厅、政务服务网等多位一体的政务服务体系,线上线下全面提升企业群众办事便利度。市镇联动一体化模式,基本实现政务服务事项100%进驻镇街(园区)政务服务中心,综合窗口基本实现100%“一窗通办”。

  东莞在全国率先开展“互联网+不动产登记”全程电子化改革,办理时长从3个月压减至最快50分钟,实现“交房即办证”。为深化“全市通办、跨城通办”,该市铺设2002台具备政务服务功能的自助终端,助力企业、群众24小时“自助办”“就近办”。同时,进一步优化公共服务,在广东率先实现水、电、气等市政公用业务“网上一键办”。

  任仲佳说:“现在群众办事真的很方便,在家门口就办了,甚至足不出户也能办!”目前东莞“一件事一次办”事项达115项,“视频办”服务124项,“全市通办”事项1284项,“湾区通办”1316项,“跨省通办”1500项。

  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路,“数字东莞”成绩有目共睹。电子证照应用、数据共享、村级证明事项标准化等工作获国办肯定推广,该市连续两年获评“中国领军智慧城市”。


  有需必应无事不扰

  市长直通车让城市更温暖

  政府创环境,企业创财富。2020年,东莞首次参评中国营商环境评价,即获评全国标杆城市,全部18个指标均在优秀等级以上,特别是市场主体满意度、获得信贷、登记财产等指标位居广东省第三,仅次于广州、深圳。

  东莞市发改局体制改革科科长陈健菁说,东莞始终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号改革工程”来抓,不断完善保障机制,明确构建亲清新型政企关系和“有需必应、无事不扰”的工作原则,切实为企业、群众疏堵点、解难题,全力营造安全、便捷、舒适的营商环境。

  8月9日,记者见到了东莞市修健堂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贡东欢。作为东莞市河南南阳商会会长的他,2006年在东莞创立卫健企业,一干就是17年。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商会二十多个会员企业转产口罩,但是在市场上卖不到质量过硬的熔喷布,上百条生产线面临停工停产。情急之下,他向相关部门打了求助电话。相关领导当天来到现场办公,协调了1吨熔喷布,解了他们燃眉之急。

  聚焦企业需求堵点,针对群众求助快速响应的诉求,东莞推进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扩容升,率先推动企业市长直通车平台上线运行,在全市甄选509家符合产业导向的重点企业,全部纳入平台服务,为企业主要负责人开通问题诉求直达通道,提供全闭环跟踪管理服务。直通车于2022年7月正式上线运行,共受理诉求近百宗,解决率100%,满意度100%。

  在此基础上,东莞进一步整合全市涉企服务资源,健全营商环境专线,覆盖全市150多万市场主体,提供政策咨询、纾困解难、政策兑现、主动问需等“一站式”服务。自开通以来,共受理诉求34.3万件,转派工单2.6万件,办理均长3.6个工作日,解决率96.2%,满意度98.4%。

  东莞市卓群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方军,来自湖北十堰市。他告诉记者:“前两年企业出现资金困难,营商环境专线根据我们企业纳税等级,通过信易贷平台直接授信200万元额度,而我只贷了50万元,就解决了问题。”

  东莞政务服务和行政效率的提升优化,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优惠和发展动力。逾160万户市场主体的磅礴力量,为东莞经济总量迈上万亿元大关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记者手记——

  “优”无止境 学无止境

  郝春城

  东莞在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方面持续发力,“优”无止境,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我们应对标对表找差距,争进位。

  理念之先进。东莞发展之快的一个最关键的因素,就是东莞人思想解放力度大,观念更新快,善于抢抓机遇,更善于危中寻机、转危为机,在不同时期都能找准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只有解放思想,立足地方发展实际,用战略眼光、前瞻思维去布局、去筹谋,这样才能在当前发展形势瞬息万变的大环境下占得先机、赢得主动。

  企业之活跃。东莞企业具有很强的活力和顽强生命力。特别是在金融危机中,很多企业不是坐等政府救济、坐等倒闭,而是主动求变,在危机中寻找生机和商机。提升地方产业发展的整体实力,关键还在于激发企业的内生动力、发展活力,在于招引更多具有发展潜力、发展实力的企业。

  政策之精准。东莞的政策特别的精准,而且特别的及时,很多政策都是先行先试,在全国领跑的。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针对企业数字化转型,都有特别明确的定位。政策的关键在于把脉精准,在于务实可行,在于真正落地,必须要充分对接产业、企业需求,精准制定政策,让政策之利充分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