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一同走进博物馆探寻动人传说——
汉画像石上的牛郎织女
本报记者 王蕾 文/图
牛郎织女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化中的神话爱情经典。七夕这个中国传统节日便是从牛郎织女的故事而来的。农历七月初七,如何过一个浪漫而有意义的七夕节,不妨跟随记者的脚步一同走进南阳汉画馆,探寻牛郎织女的踪影,品味石刻背后的动人故事。
上午10时,走进厚重古朴的南阳汉画馆,人流如织,每一块精美的汉画像石所呈现的历史故事及文化底蕴,吸引游客不停驻足观赏留念,并纷纷赞叹汉代石刻技艺的巧夺天工。在天文与神话主题展厅北侧,一块牛郎织女汉画像石处人头攒动,广大游客尤其是青年男女纷纷拍照打卡,细听导游讲解石刻所描绘的人物情景。
这块汉画像石的右上角举鞭牵牛者为牛郎,其上三星相连为“河鼓三星”,俗称“牛郎星”,三连星在牛宿的上面,恰恰与“河鼓三星在牵牛北”这句话相吻合。汉画像石的左下角用连线刻成房子状象征织室,里面跪坐着头挽高髻的女子,与汉代妇女操机织布的姿态相似,当为织女。从画像中可以看出,传说中的老牛体型和现在的南阳黄牛是一样的。画中部刻一虎,中国传统天文体系西方称之“白虎”,虎背有三星为其星象标志,左上部环绕玉兔的七星是二十八宿中的星宿“毕宿”。这一画像将牛郎织女神话故事与天文星象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充分显示了汉代工匠广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技艺,也表明牛郎织女这一神话故事早在汉代已经广为流传。
“这块汉画像石长186厘米,宽52厘米,厚27厘米。于20世纪70年代出土于南阳卧龙区白滩汉墓。”南阳汉画馆研究馆员牛天伟说,牵牛、织女最早出现于《诗经》中,如《小雅·大东》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睆彼牵牛,不以服箱”。到了汉代,牛郎、织女又指星宿名,汉诗曰:“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濯素手,扎扎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想去复几何?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牛天伟表示,此画像石中,牛郎、织女与天文星象结合,反映的白虎阻隔牛郎织女与后来出现的云汉(银河)阻隔有异曲同工之效。
近距离感受汉画像石之美,听了有关牛郎织女的动人传说,了解到其背后的历史故事,来访游客纷纷表示不虚此行。卧龙区王村乡郑岗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王睿更是感慨,“在这样的传统节日里,带着村里的年轻人来汉画馆感受汉代文化,了解七夕节相关的历史内涵,实在是太有意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