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记者走基层)  卧龙区25家“爱心驿站”年均服务户外劳动者15万人次——  小驿站彰显大情怀
作者:  段平

  本报记者段平 文/图


  “快进屋凉快一会儿,吃块儿西瓜解解渴!”8月17日,记者在卧龙区梅溪街道文化社区户外劳动者“爱心驿站看到,社区工作人员正热情地为几名户外劳动者递上矿泉水和西瓜。小小驿站在为户外劳动者提供便利的同时,也让人们充分感受到一座城市的温度。


  走进文化社区的“爱心驿站,里面摆放有桌椅、空调和饮水机等,还设置了图书角和便民服务架,配备了防暑降温药品、雨伞和便民服务箱等用品。由于当天气温较高,社区工作人员还特意买来矿泉水和西瓜供户外劳动者享用。其间,社区美发店的爱心志愿者还为有需要的户外劳动者义务理发。“平时早上三四点就上路打扫,我每天都会在爱心驿站歇歇脚,这里有空调,热了能降温,冷了能暖身,有了这个驿站,工作起来更有动力!”环卫工人薛春旺说。“冬天能取暖,夏天能纳凉,渴了能喝水,累了能歇脚,手机能充电,驿站工作人员还能根据户外劳动者的需求提供服务,真是太方便了!”城管工作人员王强说。


  文化社区党支部书记张鑫告诉记者,“爱心驿站于去年6月成立以来,地处繁华闹市区,见证着一个个平凡劳动者的辛勤劳动,成为他们避风遮雨的温馨港湾。驿站平均每天为40余名户外劳动者以及其他需求的特殊关爱群体提供服务,大家亲切地把“爱心驿站”称为“暖心驿站”。


  “2019年以来,卧龙区先后投入资金30余万元,建设了25家‘爱心驿站’,年均服务户外劳动者15万人次。”卧龙区总工会党组书记黄申说,卧龙区总工会多方整合社会资源,积极推进“爱心驿站”建设工作,紧盯“冷可取暖、热可纳凉、渴可喝水、饭可加热、累可歇脚”等户外劳动者关心的问题,按照实用、便捷、就近的选址原则,科学规划辖区内驿站分布,结合不同区域户外劳动者需求有针对性地拓宽驿站服务功能,一直致力于打造更多功能完善、服务有力的“爱心驿站”、爱心母婴室、职工书屋、职工之家等服务阵地,为广大职工提供更加贴心暖心服务,进一步提升职工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爱心驿站”是传递文明理念和城市温度的桥梁纽带。至目前,全市各级总工会通过自建、合作建设、社会建设等方式,共建成户外劳动者“爱心驿站”320家,其中,省级以上“最美爱心驿站”25家,市级示范性“爱心驿站”20家。

卧龙区梅溪街道文化社区“爱心驿站”工作人员为环卫工人送清凉。


户外劳动者在“爱心驿站”休息。

卧龙区梅溪街道文化社区志愿者义务为户外劳动者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