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会综合稿 日报用)锚定“六最” 营造宜居宜业城市环境
作者:  于晓霞

本报讯(记者 于晓霞)8月15日,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 “打造‘六最’营商环境 助推副中心崛起”第五场新闻发布会,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科技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交通运输局和市商务局等单位相关负责人介绍了我市在营造宜居宜业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质能级方面工作情况,以及各相关领域优化营商环境的具体措施和亮点成效,并回答了记者提问。

人才是第一资源。今年以来,市人社局锚定“六最”目标,进一步加大人才招引力度,提升人才服务质效,加快推进“诸葛英才计划”落地见效,为企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创新平台和优质环境,助力企业高速发展。截至7月底,共举办“‘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重点产业链招才引智”等招聘活动33场,引进领军人才、青年人才、潜力人才累计13541人,位居全省第2;设立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达到15家,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30家,博士后建站数量位居省辖市前列;全市新增各类培训40.43万人次、新增技能人才20.96万人、新增高技能人才10.34万人,均已提前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前提和保障。市生态环境局锚定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总目标,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让蓝天、绿水、青山成为南阳最鲜亮的标识。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截至8月14日,三项主要指标均排名全省第一方阵,是全省同比唯一实现“两降一升”城市。水环境质量稳固提升,32个国省控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到96.8%,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丹江口库区陶岔取水口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Ⅱ类标准。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完成41个村庄的农村环境整治、3座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提标改造,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100%。生态创建成果丰硕,南召县和方城县今年被命名为省级生态县,全市生态创建层次和规模在全省领先。

市科技局结合我市实际,创新“12345”科技服务新模式,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工作,全面提升创新创业活跃度,加快构建一流创新生态。建强平台体系,催化创新动能,以主导产业技术升级为突破口,加强与清华大学、西湖大学等高校院所的科技交流合作。集聚资源力量,培育创新主体,全市培育创新龙头企业8家、瞪羚企业41家、高新技术企业497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3000家,位居全省前列。聚焦重大项目,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提升核心竞争力。引才育才用才,汇聚第一资源,成功引进许为钢、谯仕彦等院士团队在我市建立院士工作站,新建中原学者工作站5家。深化交流合作,加快成果转化,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76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84%。西峡县入选科技部创新型县(市)建设名单。

市交通运输局在狠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构建“空水铁公”一体化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完善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能级的基础上,持续深化“放管服效”改革,创新推行“无感审批”系统,实现政务服务效能新提升。“无感”审批与电子证照联动,实现审批服务无感化,简化审批环节50%,减少手填审批材料,简化申请表单内容50%,实现了质的飞跃。“无感”审批与动态监管联动,实现行业监管精准化,为交通运输行业管理提供实时预警服务,促进交通运输全行业安全生产水平的提升。“无感”审批与信用评价 联动,实现信用评价常态化,实现公路建设、道路运输、水运工程建设、水路运输、安全生产等重点领域从业企业和关键岗位从业人员信息归集全覆盖。

市商务局多举措发力,全力以赴保稳提质,外贸进出口顶住了压力、稳住了规模、提升了质量,总体符合预期,并有三个方面的积极变化。外贸活力走强,民营企业成为外贸稳增长的主力军,上半年进出口增速高于整体15个百分点,规模占进出口总值的比重提升至95.5%,拉动整体增长31.1个百分点。外贸结构更优,从市场分布看,对欧盟进出口增长64.5%,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增长60%,对RCEP成员国进出口增长31.4%,市场布局更加合理。外贸动能汇聚,上半年,南阳卧龙综合保税区成功落地项目25个,全区实现进出口35.46亿元,同比增长66.2%;国家级食用菌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带动食用菌罐头出口34.4亿元,调味品出口3.95亿元;在汽车零部件出口大幅增长的带动下,全市出口机电产品31亿元,增长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