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广场】
夏日戏水纳凉 抓牢防溺“安全绳”
本报记者 张飞
本报“夏季话安全”专题近一个月来引起广大市民的广泛关注和互动。7月24日,市民包先生拨打热线电话反映,“入伏以来,天气炎热,游泳、漂流、冲浪等亲水活动受到不少市民的喜爱,一些游泳爱好者更是选择在白河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槐香湾码头附近水域游泳纳凉,自身没有防护装备,又没有专业防溺水救生员在此,安全隐患重重。”
昨日,记者走访白河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发现确实在白河大桥至光武大桥段的白河域,不少市民选择游泳纳凉。而在此段的白河台地上,每隔一段距离的栏杆或树上都挂有“水深危险 禁止游泳”“珍爱生命 远离水域 严禁在此游泳玩耍”等警示标语,但仍有不少市民忽视这些安全提醒,带孩子在河边嬉戏,有些还穿戴泳具下水游泳。
在附近钓鱼的市民告诉记者,“前方水里2米处的游泳者所处的位置水下有一台阶,正好处于深水边缘,大概有3米左右,不熟悉此地水域的人尽量不要在此游泳,太危险了。”
“晚上9时至10时,我在白河边散步时,看到个别游泳者竟没装泳衣,常常裸站在河边,让往来散步的市民不忍直视。”包先生告诉记者,毕竟这里是公共场所,裸泳实在太不文明。而且岸边有很多大人小孩在散步玩耍,很多女士看到此场景不得不绕路回避。希望有关部门对该处加强管理,杜绝此类不文明行为。
近段时间,全国各地发生多起溺水事故,其中大部分都为未成年人。每一起溺亡事故的背后,都是一朵朵生命之花的凋零,也是一个个家庭的破碎。清凉的河水在带给人们惬意的同时,可别忘记,河水怡人,但生命更珍贵。
水上救援队的工作人员表示,一旦发生溺水,第一时间要保持冷静,采用肢体或者呼喊的方式向岸边发出信号。其次身体蜷缩,采用仰面法将自己的口鼻露出水面,以便能够进行呼吸,呼吸的时候呼气宜浅,吸气宜深,这样的话能使身体尽快浮出水面,等待他人施救。千万不要站立踩水或者将手上举拼命挣扎,反而会使下沉的速度更快。
本报提醒市民夏季游泳戏水,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安全第一。建议选择资质齐全、管理规范、干净卫生、服务优质的游泳场所。同时要了解游泳馆有无配套救生设施、救生人员、医务人员等,是否有相关注意事项及水温、水质等事项的提示;游泳时遵守安全规定,确保身体状况良好。儿童游泳要确保在成年人的监护下进行,并做好相关安全规则的教育,不要有跳水、追逐、打闹等不文明行为;在外游泳时一定要带上救生衣、游泳圈、跟屁虫等救生设备。
本报开设“夏季话安全”专题,诚邀广大读者朋友参与其中,您可通过热线电话63296666或电子邮箱nyrbsqgb@163.com进行话题讨论。我们将用心倾听,归纳整理,一些良策将提交至相关部门,积极推动落实;一些问题将调查采访,联动有关部门消除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