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推出七项便民就医措施改善医疗服务智慧医疗,让看病越来越方便
作者:  陈琼


本报记者陈琼


过去看病什么样?盯着门诊墙上的“出诊专家”,排队挂号。现在看病什么样?打开公众号,预约、签到、就诊、付费、取报告……整个就诊过程可能只需要一部手机。

今年以来,我市在一卡就医模式基础上,协调各方资源,从预约挂号到支付结算、从专家保障到就诊体验,努力优化每个就诊环节,推出了七项便民就医措施,致力于打造有质量和温度的医疗服务,让群众能够便捷、有效、透明地就医。

市委改革办、市卫健体委先后出台了《关于切实做好“便民就医少跑腿”七大举措的通知》等一系列指导意见,选择市中心医院、市中医院、医专一附院、卧龙区、新野县作为试点医院和试点地区,建立工作专班,完善工作制度,把七大举措逐项落到实处。

“一站式”服务,蹚出就医“新路径”。各试点单位分别设立一站式综合服务中心,配备服务台导医人员,为患者提供医疗咨询、医学诊断证明、门诊病历、出入院证明等医疗文书服务;提供共享轮椅、储物柜、爱心雨伞等物资,协助患者取药、运送检验标本,提供全过程陪同诊疗服务;为老、弱、病、残、幼、孕等特殊人群提供绿色通道,为特殊患者提供老年友善服务、延时服务等特殊人群服务。

医专一附院设立便民和惠民的一站式服务中心,并采用综合一体化的服务模式各种证件的办理一次完成。同时在等候区域提供健康宣传、书籍、报纸以及轻音乐等,以缓解群众等待办理业务的烦躁情绪。

“医”路直达,院内导航实现“新突破”。引入线上医院智能导航系统,能提升患者的就医效率。在医院内、处方单、检查单等醒目位置放置二维码,扫码后可以获取具体的路线信息。通过路线查询、动画演示、语音播报等服务,能够快速、精准地找到就诊区域,节约就医时间,实现“看病不迷路”的目标。

市第一人民医院利用全场景数字地图,使得患者能够便捷地掌握自身所在位置、医院建筑布局和楼层信息,以及通过“门到门”导航功能,进行智能路径规划,从而顺利抵达所需地点,极大地减少了等待、奔波和绕路的时间。

平台优化,集中预约开辟“新流程”。执行门诊和住院患者的精细化分类管理,具体细化到分时段预约、分科预约及分专业预约,全面掌握检查时段安排,从而确保门诊患者在24小时内顺利完成医技检查;对于危急重症患者,安排在30分钟内完成检查。通过整合挂号、缴费、查询和取化验结果等服务,患者可以在多功能自助机上完成各类就诊流程,有效缩短就诊时间,降低长时间排队的现象。

市第一人民医院提供微信小程序、支付宝、自助机等10种预约方式,减少群众候诊时间,同时考虑老年人需求,保留现场服务,实现线上服务便捷化和线下服务个性化。

电子凭证全场景应用,医疗服务实现“新发展”。建立跨部门协同的工作机制,确保医保电子凭证的建档、挂号、诊间支付、取药、报告打印以及诊后结算等医疗服务环节的全面贯通。提升医保移动支付信息系统的功能,在临床病区、医技科室、门诊诊室设置医保移动支付终端,促成线上和线下医保费用的混合支付以及刷脸支付的实现。

卧龙区在全市范围内率先试行医保移动支付,使得职工、居民医保患者可以在手机上完成门诊医保移动支付,以此实现医保费用的便捷支付。

病案复印一体化,线上线下“新模式”。全面启动病历邮寄服务,患者及其家庭成员能够通过线下现场、医院官方网站、移动设备端处理出院病历复印申请、资格审核、费用支付、预约自提、快递邮寄、进度追踪等业务。

市中心医院在院内率先设置了病历自助打印机,患者可通过病历自助打印机进行打印,启动了病历复印线上和线下的“新模式”。

诊间支付,构建诊疗缴费“新感受”。当前诊间支付服务系统实现了在全市县级以上医院的全面覆盖,并为门诊电脑终端配备了统一的支付设备,从而实现了患者的即时缴费。同时在试点医院中推行无感支付,能够同时提供医保卡、身份证、银行卡、电子卡、人脸识别等多种支付形式,以支持医保患者的诊间结算。

病区结算,实现即时结算“新场景”。将结算“窗口”前移至“病区”,试点医院已成功实施全面病区结算系统,配备了具有住院结算、住院费用支付、住院费用清单查询功能的自助机。这些自助机与医院的HIS、医保支付系统以及财务收费系统有效连通。这种一体化操作流程让出院患者能够在病区内即时结算住院费用,即时一站式报销,即时获取电子发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