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火热”到“闲置” ,核酸采样小屋何去何从?
本报记者 陈大公
自2023年1月8日新冠病毒感染从“乙类甲管”降级成“乙类乙管”之后,全民核酸已成为历史。曾经“火热”的核酸采样小屋,如今已闲置街头,承载过一段历史使命的核酸小屋该何去何从?7月20日,记者走访了市城区多处曾经指定的核酸检测点,倾听市民给核酸小屋“再就业”开出的“良方”。
核酸检测亭“人去屋空” 多数闲置无人问津
当日上午,在市城区文化路泓学城外的一座核酸采样室,记者看到蓝顶白体的采样小屋门窗关闭,门前停放一排自行车,小屋顶上标有南阳健康便民驿站字样。记者走近观察,小屋正面和侧面各有一个有核酸采样口,小屋的另一端还有智能零售柜两个,其中一个还放有口罩、消毒液等物品。透过一扇玻璃窗,可以看到屋内还摆放着一个送样专柜和桌椅等物品,上面布满了厚厚的灰尘。此外,占地约10平方米的小屋还配有空调等设施。据周边商户介绍,这里的核酸小屋已经停用很久了。
经过走访调查,记者分别在南都路与光武大道口、武侯路、范蠡路、建业凯旋广场、市第一体育健身中心、三川广场等地看到这种可移动式核酸采样工作站,这些临时搭建的核酸检测小屋同样处于关闭状态。
市民建议:充分利于闲置资源 服务广大市民群众
“闲置在这里,挺可惜的!”在泓学城门外,市民李先生告诉记者,过去常在这里做核酸检测,疫情政策调整后,这里的核酸小屋已闲置很久了。但他到郑州办事时,看到郑州核酸小屋又利用起来,有的已改成了便利店,他希望南阳这些小屋也能够及时利用起来,方便广大市民群众。
三川业主张女士告诉记者,特殊时期特殊处理可以理解,但现在就这么像垃圾一样扔在这里,确实不妥。
“这些不菲的采样亭不能就这样‘吃灰’了,时间再久一点可能就废弃了,实在是公共资源的极大浪费,有关部门在非特殊时期也要让其物尽其用。”市民们纷纷表示。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各个街道办和基层社区对于核酸采样亭的去留无法做主,需要听上级有关守门部门的安排。也有很多市民表示:“核酸采样亭完全可以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一部分,无论是医疗、交通、安保、便民等方面都可以承担一些职能。”
核酸采样亭“再就业” 全国多地如此做
其实,目前全国各地都面临着核酸采样亭“再就业”的问题。有统计称,2022年5月,仅仅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个城市的核酸采样点数量,最多的时候就达到3万个左右。
各地政府也纷纷拿出相关办法,让核酸采样亭不再闲置。在北京,不少社区将核酸采样亭进行改造,有的变成暖心驿站,有的变成创城宣传亭、学雷锋志愿者岗亭,还有的变成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宣传屋;在杭州,170多个采样亭被改造成“亚运青年V站”,为民众提供地图、观光手册甚至奶茶,杭州市美术职业学校的学生更是将采样亭变成文创小屋;在苏州,率先将部分核酸采样亭改造为“发热诊疗站”之后,又改造成集市店铺,出售特产和当地小吃;天津一企业更是478万接手266个核酸采样亭,将改造成便民服务点,提供早餐、理发等服务……
核酸采样亭“转岗”为便民服务亭,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社会治理理念。现如今,随着疫情结束,核酸采样亭已无存在必要。但如果任其闲置,那势必是一种资源浪费。相反,如果让其“转岗”,不仅能让其“再利用”,且也能便民、惠民,岂不更好。市民希望,尽快让闲置的核酸采样亭早日“转岗”,从而使之既成为城市的一道新风景,又成为便民的一个好去处。
图为:市城区文化路一座闲置的核酸检测小屋。
【记者观察】
核酸检测小屋应尽快“转型”
陈大公
2020年疫情爆发以来,我市健康便民站(核酸检测小屋)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疫情日益严峻的形势下,这些小屋成为疫情检测和疫情防控的重点,为市民提供便捷服务,保障市民健康安全。但随着疫情的逐步控制和相关政策的变化,越来越多的核酸检测小屋空置。这种现象不仅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浪费,还存在国有资产贬值的风险。核酸采样亭“转型” 是一道城市管理考题。如何有序退出?如何完成“转型”?是留给人们的一道题目。那么盘活仍处于闲置状态的核酸检测亭,如何统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物尽其用”,着实考验着一座城市的管理智慧。总之,核酸检测小屋“转型”对城市建设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它将为市民提供更好的便民服务,进一步优化城市管理,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效率,更好的改善城市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