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广场】
享受舌尖美味 食品安全应记牢
本报记者 李辉
本报"夏季话安全"专题引起市民朋友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昨日,市民张先生拨打本报热线说:"近日,他看到一则视频,说是某地两女子吃凉皮导致中毒,真没想到吃碗凉皮都能出现这样的事儿,食品安全真是值得关注。"
据了解,当地政府办公室发布的情况通报显示,市场监管部门已对相关凉皮店进行调查,未发现异常情况,公安机关正在对相关问题进行调查。而治疗这两名患者的主治医生经诊断后称,两人是米酵菌酸中毒。
市民张先生表示,他之前在吃完凉皮时曾出现过拉肚子的现象,看来食物一旦产生异味或者变质一定不能食用。记者也走访了我市的部分凉皮店,一家凉皮店负责人说,他们的凉皮都是当天做当天售卖,非常注意安全,其实凉皮只要稍微有点变质就能尝出来,绝对不会再进行售卖。
"米酵菌酸是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产生的一种毒素,这种细菌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25℃至37℃、偏酸的环境下更容易滋生,潮湿且不透气的空间也是滋生此类细菌的温床。"南阳市中心医院消化道肿瘤内科主任惠双介绍说,米酵菌酸中毒发病急,潜伏期一般为30分钟至12小时,主要表现为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轻微腹泻、头晕、全身无力,重者出现黄疸、肝肿大、皮下出血、呕血、血尿、少尿、意识不清、惊厥、抽搐、休克甚至死亡,一般无发热现象。2020年,黑龙江一家人因食用自制酸汤子出现中毒事件,根本原因就是米酵菌酸毒素,这样的事例在全国发生的还不是个例。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官网在2021年就曾发布提示,这三类食品如果被椰毒假单胞菌污染,容易发生中毒:第一类是谷类发酵制品,如发酵玉米面、酸汤子、糍粑等;第二类是变质银耳和泡发过久的变质木耳;第三类是发酵薯类制品,如马铃薯粉条、山芋淀粉等。
市中心医院消化道肿瘤内科主任惠双表示,国家卫健委2020年发布过提醒,夏季秋季制作发酵的米面制品容易被椰毒假单胞菌污染,该菌产生的米酵菌酸毒素耐热性强,100℃开水煮沸和高压蒸煮均不能破坏,进食后即可引起中毒,预防米酵菌酸中毒务必把牢"入口关"。
惠双提醒市民朋友:不要自制、食用发酵面米的高危食品,银耳、木耳应即泡即用,保持食材新鲜。从正规渠道购买食物,及时食用,建议当天吃完。谷物食品储藏于阴凉通风环境,注意防潮、防止霉变。有不适症状要及时停止食用可疑食物,尽快催吐,及时就医。
本报开设"夏季话安全"专题,诚邀广大读者朋友参与其中,您可通过热线电话63296666或电子邮箱nyrbsqgb@163.com进行话题讨论,我们将用心倾听,归纳整理,一些良策将提交至相关部门,积极推动落实;一些问题将调查采访,联动有关部门消除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