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本报评论员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最长远的民生、最长情的事业。
7月12日,全市教育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推动全市教育事业迈上新台阶、取得新突破的坚定决心。全市上下要进一步凝聚共识、乘势而上,以只争朝夕的精神高质量建设教育强市,打造全省教育高地、全国教育名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要立足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要重注德才兼备、全面发展,在增强综合素质、提升综合能力上下功夫,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优秀人才。要营造齐抓共管、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在培养优秀教师、激发队伍活力上下功夫,培养大批德才兼备、担当重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更加优质、更加公平、更有保障的教育,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要牢固树立“教育公平是最大的公平”这一理念,着力补齐教育普惠发展短板,大力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稳妥推进“小学向乡镇集中,初中向县城集中”,解决农村学校规模小、基础设施差、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要千方百计扩总量、提质量,以优质品牌学校、优质教育资源为龙头,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让教育公平的阳光温暖每一个家庭、照在每一个孩子身上。
建设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离不开教育支撑。实践证明,职业院校、高等院校同企业走得越近、与产业结合得越紧,协同创新能力就越强,产业发展后劲就越足,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就越大。要以适应全市产业布局、满足企业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创新,坚持“围绕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全方位提升我市高技能产业工人培育质效,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高水平发展,为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培养更多高素质的研发人才和技能人才,使教育高质量与经济社会高质量互相推动、相辅相成,为跨越崛起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教育兴则南阳兴,教育强则南阳强。让我们以更大力度、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更实举措,推动全市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不断走深走实,书写出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