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柏:“桃王”徐世印的幸福生活
作者:  刘亚芳

桐柏:“桃王”徐世印的幸福生活

全媒体记者杜福建  通讯员苏虹嘉

 

“托党的好政策的福,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7月12日,手拿计算器正在盘点近段时间鲜桃销售收入的徐世印开心地笑了,“桃树亩产4000余斤,按照每斤4元计算,增收非常可观。”徐世印一脸喜悦。

徐世印何许人也?他是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县吴城镇郭老庄村农民,一个拥有百亩全部挂果桃林的农场主。他的发迹,对其他地方的农民朋友发家致富有什么启示?记者带着这个问题,专程来到郭老庄村采访了他。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从事农业生产,尤其是要想通过发展林果业致富,必须要有长远规划。”来到徐世印的百亩桃园的地头,徐世印以种树作比喻,打开了“话匣子”侃侃而谈。

徐世印告诉记者,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别人都争相承包耕地,唯独他慧眼独具,主动提出承包那百余亩荆棘丛生、不长庄稼的荒岗。

图片1.png

徐世印在桃园采摘鲜果。

了解他的乡邻们知道,他这人想得长远,肯定想在这片荒岗上做文章。但想归想,究竟干什么、怎么干,徐世印望着荒山,琢磨来琢磨去也拿不定主意如何开发这座荒岗,如何让这荒地生金淌银。思来想去,徐世印终于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种桃树。说干就干,徐世印清理掉荆棘,购买一批桃苗开始试种。不懂种桃技术的他,开始学习果园管理技术,一听到哪里有林业培训,他总是骑着摩托车去学习。县果业技术人员来镇里指导,他总是抓住机会就请教。从剪枝、除草、施肥到疏果、采摘等,徐世印几乎住在桃园里。在他的精心的呵护下,第一批“争气桃”成熟了。徐世印满心欢喜地载着一车鲜桃到集市上卖,一天下来却没卖出多少。他很快明白了,如果不打开销路,大规模批发,只靠零售是远远不够的。气馁的时候是有的,尽管销售不畅,但徐世印仍然载着一车车鲜桃走村入户地吆喝着,为的是总结经验,找出路子。

徐世印深知宣传推介的重要性。他发动亲朋好友,帮助宣传他家的鲜桃。还别说,这种水蜜桃清香甜蜜,口感极佳,很受乡邻喜爱。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徐世印和他的鲜桃小有名气起来。

桃子不愁卖了,但徐世印的野心不止于此。他敏锐地嗅到了网络销售的商机,认识到“走出去,前面是个天”的道理,于是利用网络平台发布桃园丰收的视频,着力提升他家桃子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很快,他种的水蜜桃从周边县市区向外扩展,远销到东北三省、云南、湖南等省份。“现在销售渠道多了,村里有交易市场,网上销售不错,还有不少外地客商慕名前来收购。呵呵,咱家的桃子不愁卖,真的不愁卖!”

慢慢地,徐世印种桃的规模从最初的十几亩地发展到现在百余亩,规模越来越大,桃的产量和品质上去的同时,腰包也鼓起来了。下一步怎么办、怎么干?他想到了“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的道理。在他的影响带动和鼓励下,如今郭老庄村万庄组95%的村民种起了桃树。王翔升便是其中之一,他在种粮的同时,还经营了20亩的桃林。“我以前没种过桃树,都是徐世印提供技术支持。不只是我,我们村所有这一片种桃的人,他都帮助过。”对此,徐世印笑了笑,他说,吃水不忘挖井人,是党和国家帮助了我,我也要帮助其他人。一个人富了不算啥,大家一起致富才更有意义!

桃园丰收时节,走进郭老庄村,成方连片千亩果园,放眼去,郁郁葱葱,色泽鲜艳、光亮红润、红中透粉的桃子将树枝压弯了腰,令人垂涎欲滴。“这几年徐世印帮着大家伙儿积累了种植经验,种出的鲜桃是越来越好,特别甜。鲜桃已经成为我们村以及周边村群众致富奔小康的‘黄金果’,成片的桃树成了‘摇钱树’,荒地丘陵成了‘聚宝盆’。不少村民说起桃产业如数家珍,滔滔不绝,眉飞色舞

尽管今年已是57岁的老人,但徐世印壮志不已“经过了这么多年,我觉得种植桃树这条路是走对了,下一步,打算继续优化鲜桃品质,扩大种植面积,带动全县更多群众一起种桃致富。众人拾柴火焰高,我要与乡亲们一道,力争把桃子做成地理标志性农产品,为革命老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