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记者走基层)棉花庄村的“金蝉”梦
作者:  杨青晓

本报记者杨青晓

 

每天早上6点,李星就开始忙得不亦乐乎。

每年这个时候,是金蝉种苗(蝉蚁)下地成长的最好时刻,他要第一时间把最好的种苗供应给乡亲们,只要蝉蚁入地,乡亲们就可以在两至三年后收获金蝉猴了。

李星是新野县歪子镇棉花庄村人,是友益金蝉养殖专业合作社的法定代表人,也是新野“无絮杨+金蝉”种植养殖产业项目的带头人。

在金蝉种苗育种车间,他指着盆子里密密麻麻蠕动着的蝉蚁笑着说:“这些小家伙,机灵得很!只要把他撒入松软潮湿的树下,它就会钻入地下,找到树根,靠吸吮树根汁液成长了,两至三年即见效!”

李星告诉记者,自今年6月15日起,自己林地里的金蝉猴已进入收获季节,刚开始1.5元一只,随着金蝉猴陆续大量上市,现在已从1.3元降到1元一只。等到了7月份,山东、安徽等地的客商也会赶来收购。目前国内市场上,金蝉猴可谓是供不应求。

记者来到李星的“无絮杨+金蝉”基地,看到数百亩无絮杨长势喜人。杨星告诉记者,无絮杨是南京林业大学杨树研究开发中心选育的新品种,具有速生优质新产高抗的特点,特别适合这里,一次种植,三轮采伐,四年间伐,六年全伐,经济效益可观。现在,地上种树,林下养蝉,互不影响,亩均收益达1.5万元。

据了解,金蝉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市场需求旺盛;金蝉蜕下的壳是蝉蜕,具有疏散风热、利咽开音的功效,每斤蝉蜕市场价也在150元上下。

李星与金蝉结缘,也是历经一番挫折之后的再选择。这位外出打工返乡创业的80后青年,先后深入到安徽、江苏、山东、河北等省市考察学习,确定了有巨大市场需求的金蝉人工养殖项目,遂在家尝试繁殖种养,并于2016年成立了金蝉养殖专业合作社。

试养成功后的李星,坚定了带领乡亲们共同富裕的信心。他以合作社为依托,引导帮扶乡邻养“金蝉”致富,为他们集中提供种苗、技术、销售等服务。

如今,合作社先后投入资金400余万元,引进无絮杨树和优质金蝉种苗,建起金蝉种苗繁殖车间,并种植400余亩无絮杨树,作为金蝉生产“车间”,初步实现了规模化养殖。目前已有近50多户参与到合作社开始养殖“金蝉”,户均收入达万元。

小小金蝉已成为棉花庄村的新产业。如今,在李星的基地里,每晚有一二十个工人在树下采收金蝉猴,而一到旺季,每晚他需要四五十名工人来采收。

而据了解,棉花庄村去年曾启动采摘金蝉模式,每天晚上8点多,吸引唐河、油田、邓州及新野附近村庄的不少群众带着孩子们来合作社的基地里捕捉金蝉猴,享受农村夏夜的乐趣。

棉花庄村党支部副书记申电肖说,农民眼见为实,不少村民们都想养殖金蝉,村里正鼓励村民与合作社签订合同,在清理出来的荒地或宅基地上进行无絮杨树种植。

在棉花庄村,记者见到前来帮扶乡村产业发展的新野县委统战部副部长、县工商联党组书记齐炳合。他告诉记者,工商联在了解到“金蝉”养殖和资金需求后,他们积极协调金融部门进行资金帮扶,目前已协调好县农行50万元生产资金,即将投放农户,支持把小金蝉做成棉花庄村振兴的新产业。

棉花庄村人,无疑又多了一条致富路。

金蝉1.jpg

      金蝉到了收获季 本报记者 周梦 摄

金蝉育种车间.jpg

金蝉育种车间 本报记者 周梦 摄

1111.jpg

金蝉猴 本报记者 周梦 摄